少儿图书出版与其他领域的图书出版一样,都存在跟风的病象,其背后的实质,是一些出版商片面追逐经济效益的急功近利的心态,以及创新能力严重匮乏的本能恐慌。要做好少儿出版,创新易说难为,却又势在必行。围绕如何创新的话题,本期“走近少儿出版”刊发记者对几位儿童文学出版者、评论家、作家的访谈。
记者:跟风出版一直被出版界诟病,少儿图书出版领域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李学谦(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在名人、洋人、古人身上打主意,跟风出版、重复出版是当下少儿出版遭人诟病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位畅销书作家的作品被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出版社争相出版,可能是我们独特的出版景观。另外,不少公共版权图书实际上已经过度出版,有多少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的集子,又有多少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少儿版,恐怕没人能说清楚。还有不少引进版图书,其实并没有多大价值,往往“一版死”(只能印一次)。这些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有的出版社没有出版能力,或者说,只有出版加工能力而没有出版制造能力。讲少儿出版的创新,怕是要好好抓一抓出版能力建设。
刘绪源(少儿文学评论家):对跟风出版,书评、文艺批评应该负起责任。现在的批评界力量不强,该说话该批评的时候常常一派沉寂,而出版企业需要宣传产品时,又会一哄而上,叫好声不断。批评家应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对于无新意的、明显跟风的书,应及时作出批评。另外一个就是评奖,各种图书奖和儿童文学奖应对跟风出版作出明确的规定,一旦评委们能像抵制学术抄袭一样抵制跟风出版,我想出版单位的跟风会大大降温。
记者:如何提升当前的少儿图书出版水平?
李学谦:关于出版能力建设,可以说很多的话,但我以为当务之急是要让出版社有时间静下心来抓能力建设。如果什么挣钱出什么,什么成本低出什么,是无益于提升出版能力的。所以一定程度上,需要给出版社“松松绑”,让他们可以沉心静气地提升出版能力。
刘绪源:出版能力的提高不是一两天的事。但好的批评和有力的评奖,会鼓励推动出版社和编辑人员提高业务能力。我想起了新中国成立后茅盾先生所写的那些评论,他当时对许多青年作家的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促成了茹志鹃、陆文夫、林斤澜、胡万春、敖德斯尔等一大批作家的成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学生态。现在比较缺少这样的评论和评论家。
记者:少儿图书创新的难点在哪里?
方卫平(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市场化的大背景构成了对少儿图书出版创新能力的考验。市场规律既有鼓励创新的一面,又有扼杀创新的一面。前者表现在真正富于创造性的少儿图书作品通常能得到市场的认可,后者则表现在这类畅销的少儿图书极易引发迅速的复制和跟风,从而加剧创作者和出版者创新动力的下降。
从现状看,后一种情形的表现要突出得多。今天的少儿出版可能正在形成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一方面,图书市场上一旦出现成功的创新举措,便被快速模仿、迅速复制。对于模仿者和复制者而言,其付出的知识和制造成本都比原创者要低得多,却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参与瓜分原创者打开的市场空间。对于被模仿者来说,其创造性未能获得应有的市场回报,相应的创新动力自然也急遽减弱。另一方面,创新者愈是得不到市场的尊重,敢于创新冒险者就愈少,大家都倾向于走通往市场利润的最短的安全路线,整个少儿图书出版的创造力也就愈发显出疲态。
李东华(少儿文学评论家):同少儿图书的编辑聊天,感觉他们对少儿图书的创作队伍很陌生,对国内国外少儿图书究竟发展到一个什么程度也很陌生。他们知道的就是当前走红的少数作者,结果,那么多的出版社就追逐有限的一批人。可以看出,他们对这项事业缺乏必要的敬畏感、缺乏坚守,因而不可能真正地深入,更不可能有效地创新。
其实真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作为少儿图书的编辑,可以经常读一些少儿期刊,发掘一些富有潜质的年轻作家。我就看到一批80后、90后新人,短篇写得非常好。但我们对这些年轻作家要么视而不见,要么竭泽而渔,一上来就要求他们写系列,要求他们写得多、写得快,对他们的艺术生命漠不关心。创新,首先要知道别人发展到什么程度了。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如果我们不回到对创作队伍的保护、扶持和相互促进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上来,少儿图书的创新就无从谈起。
归根究底,责任意识是最重要的,没有责任感就没有敬畏感,没有敬畏感就没有探究的热情,没有探究明白就不可能实现创新,没有创新与突破,就无法和国际上的优秀童书竞争。
葛竞(青年儿童文学作家):对儿童图书作家来说也需要创新,这种创新需要勇气,需要对原有思维模式进行改变,对现有图书阅读规律进行突破。面对海量的少儿图书,怎样才能让你的小读者发现你呢?唯有创新!这是创作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作品能够被广泛传播的前提。但是,作品的创新绝不是来自生编硬造、异想天开,而是来自作家对身边生活的深入感受和独特思考。中国文化给予作家丰厚的创作土壤,需要作家深深扎根,汲取营养。
记者:创新易说难为,也正因为这样,它是少儿出版真正的试金石。
方卫平:对。真正富于创造力的作品,是难以被复制的。因为真正的创新必定是长期的思考以及经验积淀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融入了作者、出版机构等对于童年生命、儿童成长、儿童教育的深刻理解。
少儿图书的创新既需要创造力,也需要坚持。长久坚持的创造力最不容易被“抢”走。举例说,如果某个出版机构决定在科普类少儿图书领域展开创新与突破,树立自己的品牌,就要有十年甚至几十年时间的耐性,来了解和搜集同类图书出版的前沿资讯,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创作与出版经验,进而结合前期了解,琢磨自己的出版定位,思考自己的品牌理念,找出最有价值的创新点,加以培育。在前期出版获得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品牌的设计探索,将它提升至更专业、更精细、更优质的品牌层级。这样的持续创新,由于是建立在原有创新平台的基础之上,尤其是融入了出版者对于品牌本身的长期思考和经验积累,远非一般的复制者所能仿照。在长期的品牌效应已经形成的前提下,即便出现仿制者,且不论图书产品的质量,原有品牌的市场位置也很难被撼动。这种持续的创新勇气和创新动力,或许是当前少儿出版特别需要的能量。
刘绪源:创新如星星之火,将为少儿出版注入持久的活力和生命力。现在需要号召和鼓励的,是人们对于创新的宽容、理解、重视及大力支持。记者 张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