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官員制造“偶遇新聞”的真實動機

2014-11-05
来源:中國青年報

  11月4日,《人民日報》批評部分領導因沽名釣譽之心制造偶遇新聞,在網上引起震動。這個新聞之所以引起網友的共鳴,是巧合性事件普遍化所致。偶然性的巧合並不奇怪,但巧合的東西不能頻發,多了就不叫巧合了。

  以主政一地的官員在公交車上、地鐵裏偶遇記者為例,他們平日裏習慣專車接送,難得乘坐公交車或者地鐵。剛好有記者站在這類官員的面前,並且很自然地攀談起來,如此“偶遇”,讓記者撞上一次是有可能的。但是不同地方的領導,每有平民生活體驗,總能偶遇記者,並且出現“偶遇新聞”,確實容易令人產生質疑。黨報評論指責這是官員沽名釣譽之心助長這類“偶遇新聞”,固然沒錯,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挖掘“偶遇新聞”的深層原因。

  和市民擠公交車或者擠地鐵,肯定沒有專車接送那樣舒服,如果不是特殊的工作需要,或者是官員的個人出門習慣,就必然有特殊動機。問題在於,擠個公交車地鐵,對官員來說有啥直接利益呢?熟悉官場規則的人都清楚,官員升遷與個人形象關系甚大。一個官員所在的單位,年度內被媒體曝光批評三次,本年度甚至下年度的升遷機會就可能被取消;年度內關於個人政績的正面報道多了,引起組織部門注意,直接被上司賞識的幾率大增。

  所以,官員制造偶遇新聞炒作自己,目的不只是為了一時名聲的宣揚。通過這個手段討好上司、給自己的升遷增加砝碼才是真正目的。這樣,批評官員的“偶遇新聞”,顯然就不能僅僅停留在官員熱衷沽名釣譽,而要找到沽名釣譽的動機是什么才行。

  女為悅己者容。能讓一個女士甘願耗費大量時間、耗費不少化妝品精心裝扮自己,表面上看是因為這個女士愛美,但是她愛美的終極目的是什么,恐怕只有當事人自己最清楚。對於那些在公共交通工具內和記者動輒偶遇的官員來說,瞬間能和記者掏心窩,記者也不經報選題,徑直做報道,如此“巧合”沒准兒是地方政府事先安排的必修功課。

  避免類似頗具特色的“新聞”,有必要批評當事官員動機不純。但若就此打住,未免有點前功盡棄了。官員的選拔和升遷,老百姓最有發言權。看看那些腐敗官員在落馬前,有關他們的綽號和順口溜,早在當地流傳。有些在位官員的順口溜,甚至出現在互聯網上。這種老百姓口碑的評價如果得到重視,官員被“帶病提拔”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相反,如果在提拔官員時,不在乎被考察對象的民間口碑,只看其媒體上的口碑,是不是會有點偏離實際情況呢?“偶遇新聞”有點臭了,但是如果要讓別出心裁的沽名釣譽新聞絕跡,還需要在提拔官員時傾聽更多的群眾意見,以真正的群眾評判為標准。(劉海明)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