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1

究竟是誰推倒了柏林牆?

2014-11-11
来源:凤凰评论 作者:杨佩昌

  柏林牆的和平倒塌,決定性的因素是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這位偉大的領導人順應歷史潮流,把一個分裂的歐洲帶進了和平統一。同時,東德領導人最後的良知和理性也發揮了關鍵作用。

  11月9日,德國隆重紀念柏林牆倒塌25周年。當天,德國首都柏林舉行各種活動進行紀念,包括德國總理默克爾、前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在內的多國政要出席。

  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如潮的人流從東柏林湧向西柏林、從東德其他地區沖進西德境內。橫亙在東西方之間的鐵幕被拉開,一個舊時代宣告終結。

  在柏林牆倒塌25周年的紀念活動上,德國總理默克爾這樣說道:“這一事件向全世界昭示,夢想是可以實現的。柏林牆的倒塌向那些基本人權受到威脅的國家傳遞出這樣一個資訊: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柏林牆毫無疑問是一個邪惡的象徵,甚至可以說柏林牆的修建簡直是一個笑話。雖然它的名字“反法西斯牆”起得很美妙,但掩蓋不了用來殘酷對付本國人民的事實。在二十餘年時間裡,柏林牆邊上演了一幕又一幕逃亡的悲喜劇。有的人成功逃脫獲得自由,但多數人為了沖過柏林牆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對苦盼統一的德國人而言,柏林牆的倒塌,有人認為是意想不到的驚喜,也有人認為是水到渠成、順應了歷史的大勢。不管是意外驚喜還是水到渠成,不可否認的是,柏林牆的倒塌沒有流血。德國總理默克爾意味深長地安慰世界其他國家的人民:“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聽起來似乎很輕鬆,但事實上圍繞東西德的統一,背後還是進行了艱苦的較量。

  1989年10月9日,東德第二大城市萊比錫爆發了“我們是人民”的抗議活動。對此,東德媒體多數保持沉默,似乎什麼事情都從未發生過一樣。只有官方宣傳部門表態:“西方媒體在煽動不明真相的群眾鬧事”,“西方陰謀顛覆國家政權”,並呼籲群眾“保持街道安靜和社會穩定”。但官方的公信力已經喪失,多數民眾不再相信官方的宣傳。10月15日,東德首都東柏林呼應萊比錫,舉辦了反暴力音樂會;10月16日,參加萊比錫抗議活動的人數達到12萬人,而這是一個當時不到50萬人口的城市。第二天,在東德統一社會工人党政治局會議上,宣佈昂納克下臺,新領導人埃貢·克倫茨承認,民主德國(東德)的局勢到了“轉捩點”。23日,萊比錫抗議者達到30萬人,其他城市的示威活動也此起彼伏。10月31日,民主德國經濟專家建議放棄柏林牆。11月3日,民主德國打開了與捷克斯洛伐克之間的邊境。11月4日東柏林爆發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11月8日東德統一社會工人党政治局集體辭職。9日,柏林牆倒塌。

  從10月9日萊比錫的抗議活動到11月9日柏林牆的倒塌,正好是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在此期間,東德統一社會主義工人黨內部進行了激烈的較量。角力的焦點是:統一黨領導人昂納克是否下臺、對抗議民眾是否使用武力?

  對壘雙方的代表分別是持強硬態度的昂納克和溫和派的政治局委員埃貢·克倫茨。昂納克希望保住權力,甚至在規劃的1991年第12次黨代表大會上繼續保留總書記職務,為此,不惜以武力對付抗議者。而埃貢·克倫茨則要求昂納克下臺並採取溫和策略對付民眾。萊比錫抗議活動爆發的第二天,統一社會工人党政治局召開了兩天的會議。圍繞當前的局勢進行了激烈的辯論和政治較量:

  10月10日,10:00,統一社會工人党在中央黨部召開政治局會議。政治局委員克倫茨和柏林市委書記薩博夫斯基(Schabowski)提出了一份議案:“為了保衛社會主義成果,必須採取一切手段。為此,党的最高領導人不改變是沒有可能的。”該議案事先和國安部領導人米爾克、總理斯托夫及一些政治局成員商量過。昂納克得知此議案後大發雷霆、企圖阻止討論該議案並威脅終結克倫茨的政治生命。但列席政治局會議的德累斯頓市委書記莫德洛夫建議對該議案進行討論,因為他希望得到一份討論後的局勢聲明,而且通過討論讓領導層明白局勢的嚴重性。同時,國安部部長米爾克向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提交了一份關於最新局勢詳細的材料。在此情況下,昂納克不得不同意進行討論。

  12:00,昂納克宣佈討論正式開始。針對目前的局勢,昂納克強調,多數農民、工人和知識份子是一如既往擁護黨的方針政策、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只是少數人受到蘇聯的負面影響,尤其是教會受戈巴契夫“公開性”的影響最為嚴重。但是,多數人民是支持党和國家領導人的。

  13:30,克倫茨發表講話,認為昂納克應該對目前的局勢負責。克倫茨以匈牙利於89年8月19日開放邊界、讓600個東德公民逃往奧地利為口實攻擊昂納克。他表示,儘管匈牙利通報了東德,但東德繼續讓更多人逃亡。克倫茨建議,應該和東歐兄弟黨討論,給予他們更多的自主權;改革人民代表的構成、改善選舉制度;像南斯拉夫那樣給予公民簽證自由,但應繼續限制東德公民前往西德;給媒體更多自由度。總之,要讓國家政權具有更大合法性並強化權威性。

  15:30,政治局負責意識形態的領導人庫爾特·哈格爾讚揚克倫茨做了“深刻的分析”。他說,國內局勢自8月份以來,黨內產生了很大的憂慮,這種憂慮說明“我們還有很大的潛能。”問題是,如何保持党的生存?哈格爾的問題一出,政治局立刻無語。哈格爾建議,儘快以政治局或中央委員會的名義發表一份聲明,同時允許議會就此進行討論。

  17:00,總理斯托夫講話,他明顯支持克倫茨,但同時嚴厲批評西德總理科爾和匈牙利政府,放任東德難民逃跑。因此,必須採取措施制止這一事態。他說,東德缺少食品,經濟形勢惡化,這是補貼過多造成的,必須減少住房補貼。

  18:00,看到多數政治局成員站在克倫茨一邊,昂納克也同意發表一份聲明,但只能間接性地批評領導層。昂納克希望在12大上留任,但克倫茨反對。國家計委主任舒勒發表書面聲明:統一的經濟和社會政策加重了民主德國的經濟負擔,甚至無法償還外債。舒勒要求經濟部長米塔克對此負責。攻擊米塔克等於間接攻擊昂納克,因為米塔克是昂納克的親信。副總理諾依曼也贊同舒勒的意見。

  20:00,對經濟部長米塔克的指責,多數成員表示贊同。最後,國防部長凱斯勒表示,目前的局勢意見動搖了工農政權,把過去的成就批得一塌糊塗也是不對的。他不同意解除米塔克的職務,更不同意讓昂納克辭職。因此,希望對克倫茨的草案做出修改。於是,政治局通過了一份“被注水”了的克倫茨方案。

  第二天,政治局繼續討論。在面對是否需要武力解決的問題上,即使強硬的總書記昂納克和國防部長儘管支持動武,但同時也表示猶豫,主要原因是,萬一使用武力,一旦得不到蘇聯的支援,後果不堪設想。

  隨後,政治局公佈了克倫茨方案,這份不疼不癢的聲明激起了民眾更大的反感。民眾意識到,領導層無改革的真誠意願。於是,形勢急轉直下,抗議活動更為猛烈。最終,東德領導層唯一能做的事情是換掉昂納克。但是晚了,東德人民不再給當權者機會。人們繼續湧向柏林牆邊和其他邊境,柏林牆倒塌已經是早晚的事情。

  柏林牆的和平倒塌,決定性的因素是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這位偉大的領導人順應歷史潮流,把一個分裂的歐洲帶進了和平統一。同時,東德領導人最後的良知和理性也發揮了關鍵作用。如果沒有這樣的良知和理性,負隅頑抗將會造成無數人的流血,最終的局勢亦無法想像。由於這樣的良知,統一後的東德領導人並沒有被大面積清算,即使最大的責任人昂納克也沒有落入薩達姆和卡紮菲那樣的悲慘下場。

  回顧歷史,令人唏噓。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