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按学校档次定工资不是歧视

2014-12-03
来源:刘远举

    作者:刘远举

 
    如果学校不应该区分,那学历同样也不该区分,不管小学、中学还是本科、研究生都该一视同仁,招聘中就应该取消学历这一栏。
 
    近日在中山大学举办的本科生招聘会上,一家深圳企业展示薪资标准,将应届生分为普通、重点、211工程、985工程以及清华北大电子科大等5个梯度,普通院校本科生月薪5000元,每一级别增加1000元,清华北大本科生9000元。
 
    这立即引来了各种议论。很多对此持批评态度的人认为,招聘不应该武断地以学校来定工资,而应该以能力来判断人。这是个正确的废话。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任务是在众多毕业生中找出合适的人。初选简历阶段,他们要面对成千上万份简历,面试阶段,应聘者只剩下一部分,但面谈时间却变长了,至于有些全国性招聘,企业还要负担应聘者的往返路费与住宿。所以,对于企业来说,找到有能力的人,实际上是在给定时间、给定成本之下,找到有能力胜任工作的人。
 
    这就决定了企业不可能仔细阅读每一份简历,也不可能与每一个面试者详细交流,必须用简单甚至粗暴的办法找到合适的人,哪怕这种办法有缺陷,但只要能大概率地找到合适的人,也是可以接受的。毫无疑问,这种简单甚至粗暴的方法就是看学历、看学校,毕竟,学历与学校虽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能力,但却大概率地与一个人的能力相关。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有些简历不能达标的人,也许会在面试中表现突出;也许有人在面试中表现木讷,但在实际工作中却能力突出。但是,找出这样的人需要企业投入大量时间与金钱,比如,为了找到这个学历不高、学校不好、面试木讷而工作能力突出的人,企业可能需要同时招500个人试用1年,显然这是不划算的,也是荒谬的。
 
    所以,把企业设置学历、学校等条件称为歧视是没有任何道理的,这只是企业寻找有能力的毕业生的一种低成本办法。这种办法更多地被用于毕业生,是因为毕业生仅有的经历就是学校,而学校大概率地与能力相关。对于有工作经验的人,当过去的工作经历、业绩已经能够很好地证明能力的时候,什么学校已经不再重要。
 
    实际上,这种透明的方式对企业与毕业生双方都有好处。即使企业不明确说明这些规则,在筛选简历阶段和面试阶段,企业都可以用其他理由甚至不用理由拒绝求职者。如果毕业生一开始就不符合企业预期,而企业基于社会压力不敢说出自己的要求,不过是浪费了双方的时间与金钱。
 
    更重要的是,既然211、985学校的招生分数更高,考入这些学校更不容易,那么,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当然应该有更好的待遇。如果学校不应该区分,顺着这个思路,那学历同样也不该区分,不管小学、中学还是本科、研究生都该一视同仁,招聘中就应该取消学历这一栏。但如果待遇一样,努力读书还有什么意义?
 
    在这个事情上,最荒谬的是教育部,一边设立211、985等级,一边却发文制止企业以学校等级作为招聘条件。现在有一些人认为应该取消211、985,教育部似乎也有回应,但真的取消之后会发生什么呢?要弄明白这个问题,不妨看看英语四六级考试。
 
    正如前面所说,研究生文凭比本科文凭好,211、985的文凭又好过一般学校。但有时候,大学那么多,人力资源部门很难区别两个相似大学的文凭,而且,他们也会面对同一个学校的不同学生。成绩虽然是一个好的信号,但应聘者跨学校、跨专业的时候,成绩这个信号也会失效,于是,人力资源部门就会寻找其他信号,这个时候,英语能力就成为他们的选择。
 
    英语四六级是全国统一的,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学生的勤奋程度,一般学生能过四级,刻苦的学生能过六级。虽然这个信号也不完美,但作为统一考试,起码能大概率地反映跨学校、跨专业毕业生的努力程度,而这正是人力资源部门所需要的。很多人抱怨教育部过多地重视英语,但它正好作为一种信号来反映学习态度。所以,英语四六级之所以这么重要,甚至一些并不需要英语的岗位招聘时也要考查四六级,只是因为四六级是大学阶段普遍的、唯一的全国性统一考试。
 
    从这个角度看,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教育部取消985与211,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自然会寻找其他指标,可以预计,最大的受益者会是一些高校排行榜。高校排行榜有详细的指标,相对比较透明,当然,如何选取指标会影响到学校的排名,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责任编辑:刘深]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