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0

黃大仙信俗 顯跡香江

2014-12-15
来源:香港商報

「黃大仙信俗」成功入選第4批國家級非遺名錄

  【香港商報網訊】香港最具代表的宗教民俗「黃大仙信俗」,近日成功入選第4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體現香港傳統文化特色的「代表」項目之一。有意思的是,黃大仙信俗起源於浙江金華,至百餘年前才開始由穗入港。這一段時光里,究竟發生了怎樣的傳承、演變,才會令其深刻地打上了「香港」的烙印?入選國家非遺名錄,對於其保育、傳承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嗇色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道長及協助嗇色園處理申報非遺事宜的兩位學者游子安教授及危丁明博士。香港商報記者杜潔菡

  樹立「普濟勸善」典範

  香港最具知名度的神明,大概非「黃大仙」莫屬,不僅是因為歷史悠久、香火極旺的嗇色園黃大仙祠是本地名勝,更是因為那附近整一片行政區從1969年起便是以「黃大仙」為名。這種現象不論是在香港還是在中國內地都不多見,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黃大仙信俗」在本地的影響力。最早提出要將「香港黃大仙信俗」申請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是李耀輝道長。他向本報表示:「過去百餘年間,中國本土道教文化的傳承因內地政局動盪而出現長時期的斷層。由浙江金華傳入廣東,進而傳入香港的黃大仙信俗,幸運地在這南海一隅的洞天福地流播至今一百多年,不僅未出現斷層,還逐漸發展為具有本地特色的信俗文化。其最主要特徵在一個『善』字,以嗇色園黃大仙祠為例,本觀不收門票,不賣法物、香燭,不鼓勵人們從迷信的角度去信奉道教,歷年所得善款除維持廟務開支外,悉數用於發展慈善事業及提供社會服務,所有董事會成員、道士亦是分文不取,僅憑一顆赤誠之心參與道觀事務,使得黃大仙普濟勸善的信念深入人心。近年來,內地重燃黃大仙信仰,但一些新建宮觀卻不以弘揚道教文化為本,而是大搞旅游經濟、迷信活動,令世人對黃大仙信仰產生誤解。嗇色園去年11月委託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的游子安教授,香港書作坊出版社總編輯危丁明博士及資深出版人鐘潔雄女士協助處理『香港黃大仙信俗』申請非遺工作,就是想樹立一個宗教與慈善結合的典範,以進一步傳承、研究、保育及發揚道教文化。」那麼,以「民間信俗」類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的香港黃大仙信俗,究竟包括哪些內容呢?對此,香港書作坊出版社總編輯危丁明博士援引港府康文署5號的公告說:「香港黃大仙信俗主要包括流傳已久的、對黃初平大仙的信仰;嗇色園作為信俗的承傳人,是黃大仙信俗文化的集中代表;宗教與慈善結合特色;普濟勸善,有求必應的精神。」

  傳統信仰的港式創新

  黃大仙,俗名黃初平,浙江金華人,道教神仙。清朝年間,廣東已有3間黃大仙祠,分別是芳村的普濟壇、西樵的普慶壇和芳村的普化壇。1915年,普慶壇的梁仁庵道長將黃大仙畫像帶來香港,1921年設嗇色園普宜壇,是黃大仙信仰正式在香港「生根」的標誌性事件。從1915年到2014年,香港黃大仙信俗在傳承中逐步發展出有別祖庭的地方特色。游子安教授說:「黃大仙是道教神祗,嗇色園卻是崇奉道、儒、釋三教之團體,這是黃大仙信仰移港后的一個大變化。尊孔人士的加入,使黃大仙信仰更易融入當時香港的文化氛圍,擴大其影響力。」另一個特色是,以嗇色園為代表的道場貫徹了清末以來黃大仙「普濟勸善」的壇訓,而且會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賦予其新的內容。例如,嗇色園早期參與社會慈善,主要是夏贈醫藥、冬賑寒衣的傳統模式;隨著社會發展,逐漸擴展出提供廉價醫療、興辦學校、興建安老院等服務,完全貼緊時代脈搏,可說是由傳統祠廟蛻變到現代宗教慈善團體的一個典範。危丁明博士說:「黃大仙信仰源自金華,但內地各地黃大仙信仰的傳承在近現代曾出現斷層。因此,浙江金華2008年是以『黃初平(黃大仙)傳說』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的民間文學類,不同於香港的黃大仙信俗以民間信俗類入選。信俗是信仰習俗,是人們因為信奉某位神祗而發展出來的習俗文化,對信眾的思想和行為都會有影響。具體而言,就是源自金華的黃大仙信仰,經過嗇色園眾道侶的積極弘揚,與香港城市特色及本土文化融會結合,成為一種對於慈善的信仰。此次申報成功,正是由於香港黃大仙信俗的這種特色,體現了香港市民乃至中國人民對社會和諧和發展的嚮往和追求,成為國家應該珍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多地重燃仙師崇奉

  危丁明博士介紹,除嗇色園黃大仙祠外,香港還有不少奉祀黃大仙的道場,如深水*的願誠園、呈祥道的元清閣和旺角的華松仙館等,亦各有不少的信眾。全港設像供奉黃大仙師廟宇不少,如港島南區的譚公爺廟和香港仔天后廟、港島東區的筲箕灣譚公廟和天后廟、新界葵青區的天后廟和關帝廟等……這些道場都或多或少反映著黃大仙信俗的基本精神。有意思的是,百餘年前由北向南傳播的黃大仙信仰近年出現了一種由南向北復興的趨勢。危丁明博士總結說,這種趨勢,首先表現為大仙故跡的恢復,如浙江金華宮、廣州花地黃仙祠、西樵稔岡黃仙祠等。其次是新建了不少大仙祠,這些祠廟有奉祀黃初平仙師者,如新會叱石黃仙祠;有的則是與當地崇奉傳統相關,如東莞企石的黃大仙祠奉祀的其實是當地名人黃潤福,惠來龍藏洞的黃大仙赤松觀奉祀的叫黃野人。再次,則是將黃大仙師配祀於宮觀內,有奉黃初平大仙者,亦有奉黃野人大仙者,不一而足。

  「內地的黃大仙信仰確有重燃之勢,但是若以香港黃大仙信俗之『普濟勸善,有求必應』之精神為基本的法印,還是可以從中分出高下,畢竟大眾對仙師的崇奉,正是出於對社會和諧和發展的嚮往和追求,缺乏『普濟勸善,有求必應』精神的黃大仙信俗即使行亦不能遠的。」危丁明博士說。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