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5

氣候大會上的中美較量

2014-12-22
来源:凤凰网

美國氣候特使斯特恩(左)與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右)在利馬會議上交談

  鳳凰資訊 幾個神奇的字,挽救了利馬聯合國氣候大會。

  12月13日上午,原定應於12日結束的會議,已經“拖堂”了16個小時。近200個國家中,仍有超過80個國家,不同意協議方案。

  “你們這是新殖民主義!”馬來西亞代表Gurdial Singh向發達國家猛烈“開炮”,“這個協議根本不平衡!”

  “我們面臨著利馬會議崩潰的危險,”美國氣候特使斯特恩公開警告說。

  大會主席、秘魯環境部長只得重新自己擬了一份文本。周日淩晨近三點,這份新文本被各國匆匆通過。

  發展中國家總算同意了這份文本,原因是裡面有這麼幾個神奇的字:“考慮到各國不同國情”。

  這是從11月的中美聯合減排聲明中直接拿出來的幾個字。正是這幾個字,挽救了利馬氣候大會。

  “自從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以來,在國際氣候談判中,美國顯然是發達國家的首腦;而中國也在發展中國家中,有著類似地位,”日本著名時事雜誌《外交家》如是稱。

  一周前在秘魯利馬結束的聯合國氣候大會,“中美較量”可謂一大看點。本來中美之間關係複雜微妙,從四年前“中國公開指責美國是豬”,到今年聯手推出減排聲明;正當人們以為“哥倆好”時,兩國代表在氣候談判中又誰都不肯讓步。等到氣候大會快要談崩,還是中美聯手,挽救了利馬氣候大會。

  最後一刻:中美密談,挽救了利馬會議

  原定在週五結束的氣候大會,像往年一樣,“拖堂”到了週六。

  到了週六下午,眼看時間越來越緊了。

  “時間越拖,越危險。想像一下,如果你是會議主席,不會希望第二天早晨醒來,看到利馬大會崩潰、利馬大會史無前例延遲這樣的標題,”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李碩分析稱,“不僅是會議主席,大國、小國也不願意看到。因為在美國,共和黨會非常想看到這個標題。如果會議拖到周日淩晨6點,那就是史無前例。德班會議就是周日早晨6點結束。”

  中美都意識到了這種危險。中國代表團認為,談判已經進入了“僵局”;而美國氣候特使斯特恩則公開說:談判可能會“崩掉”,“我們沒有時間來重新進行冗長談判了,我想我們都意識到了這一點。”

  就在這利馬會議可能崩潰的時刻,美國特使斯特恩找到了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

  他們商量出來的解決方案很簡單:從最近的中美聯合聲明中找到了一句話,直接放入即將被近200個國家簽署的“利馬協定”中:2015年的巴黎協議,應該反映“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各國對2015年巴黎協議要交的“作業”,應該“考慮到各國不同國情”。

  印度部長對這句話表示非常讚賞。他笑著告訴記者:有了這句話,他就心滿意足了。

  “考慮到各國不同國情”這幾個字,斯特恩說,這是聯合國談判進程非常重要的一次“大躍進”。

  “解先生和我提出了這幾個字,對整個談判達成共識非常有用,”在周日淩晨三點,利馬會議終於成功閉幕後,斯特恩在記者發佈會上稱,“中美之前商定聯合聲明的一些經驗,被證明在這次利馬會議上也非常有用。”

  會前“小蜜月”:聯合減排聲明

  今年利馬氣候大會召開之前,中美確實是以“哥倆好”的面目出現的。

  11月APEC期間,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中美聯合發表減排聲明:中國提出2030年左右碳排放達到峰值,並將於2030年將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美國提出到2025年,排放較2005年下降26%-28%。

  “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表明生態文明大勢所趨,低碳轉型大勢所趨,中美合作大勢所趨,”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鄒驥撰文稱,“相較兩國在其他一些領域中存在的分歧,中美兩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存在更多共識、實現合作的可能性及合作可能給雙邊關係帶來的積極因素更多。”

  不過,鄒驥也充分估計到了中美聯合聲明可能帶來的挑戰:“此聯合聲明可能會給歐盟帶來失落感,給部分發展中國家帶來疑惑,環境保護主義非政府組織也會不滿意中美雙方所宣佈的目標。”

  “給部分發展中國家帶來疑惑”,這首當其衝就是印度。中國已經提出減排目標了,這次利馬大會上,“壓力”就顯然落在印度身上。印度部長被外媒記者追得到處跑:印度什麼時候提出減排計畫?

  有外媒記者也跑來問中方:中美聯合聲明,會不會影響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互信關係,比如印度?對此,中國代表團副團長蘇偉堅決回答稱:“基礎四國與以往一樣保持密切磋商”。

  不過,顯而易見的是:往年基礎四國都會一起召開發佈會,今年就沒有了。

  中美發佈聯合聲明後,很多外媒都關心:以往不可逾越的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意見鴻溝”,是否意味著可以彌合?

  “您是否認為中美聯合聲明,會模糊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界限?”在利馬大會上,有外媒記者如是向蘇偉提問。

  蘇偉的回答是堅決的“No”。他再次強調,中國永遠站在發展中國家一邊。

  利馬會議:中美分歧依然根深蒂固

  儘管一個月前才聯合發佈減排聲明,利馬會議的與會者們很快發現,中美之間的分歧仍然根深蒂固。

  實際上,在會議最後兩天,中美之間關係非常緊張。中國堅決地站在發展中國家一邊,譴責發達國家出的錢不夠多;並堅持認為,在減排上,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能力不同,責任也不同”。

  爭吵的核心,仍然是歷年來爭吵不休的那個“毒性十足”的問題:“到底哪個國家應該承擔減排的最大責任?”

  歐美等國家認為,中國的排放量在2013年就已經是全球第一,甚至超過歐美排放量的總和,最應該加大減排力度;中方則採取“歷史總量”的觀點,認為從歷史上看,這麼多年來整體“累積排放量”中,發達國家(其中最重要就是美國)占了70%,應該承擔最大的減排義務。這也是為什麼中方一直強調“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在中美密談氣候協定的時候,‘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是談判中最為艱苦的部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鄒驥透露。美方認為所謂“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應該“與時俱進”,這條20年前訂下的規矩,已經並不符合現實:比如中國現今的經濟地位早已與1992年大不相同;而中方堅定認為,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在減排問題上,發展中國家的能力與發達國家不同,減排責任應有區分。

  另一個中國時常提到的計算方式就是“人均”。中國目前的人均排放量大約在6、7噸左右,而德國等歐洲國家,人均排放量最高時曾達到十幾噸。因此,中國認為,歐美等國家應該承擔更大的減排責任。

  斯特恩則堅稱:按1992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定義,來決定2015年的巴黎協議,是“站不住腳”的。

  中美的另一分歧,是關於各國自願提交的減排“作業”,是否需要國際評審的問題。

  中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強烈反對“國際監控”的概念,認為這是對國家自主權的侵犯。“我們同意國家事務應該有透明度,但我們認為對每個國家的減排目標都進行審查,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巴西代表Antonio Marcondes說。

  發達國家則認為,如果沒有國際監控過程,各國“自己交的作業自己改”,就完全沒辦法控制全球的總排放量,必然導致氣溫大幅升高的悲劇。

  關於承諾期到底是十年還是五年,中美意見也不同:中方希望是10年期,而美方堅持認為應該是5年。

  “我們認為10年期比較合適,這樣政策比較穩定,可以有足夠的時間讓市場跟上,”中國代表團副團長蘇偉解釋說。

  而美方則認為,承諾期如果是5年,能及時更新減排目標,有助於更有效減排。目前科技日新月異,10年承諾期可能會“鎖定”一個較低值,而不能納入最新的科技因素。

  複雜過往:中國公開指責美國是“豬”

  其實,在國際氣候談判中,中美分歧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

  “中國公開指責美國是‘豬’!”很多人還記得2010年,這標題上了世界各大媒體的頭條。

  2010年10月,坎昆氣候大會前的最後一輪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會議在天津召開。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互相指責對方減排不力,而中美關係則惡化到互相指著鼻子罵的程度。

  會議期間,美國首席氣候談判代表潘興指責中國減排不力,是遏制溫室氣體排放、防止氣候變暖的障礙;而中國代表團副團長蘇偉則反唇相譏,公開指責美國是“豬八戒照鏡子”:只看見別人的污點,看不見自己的問題。當時世界各大媒體都報導了中美互罵。

  接下來數年,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的中國,與作為最強大發達國家的美國,在全球氣候會議上多次交鋒。

  直到今年11月,中美聯合發佈減排聲明,使許多人感到震驚:中美開始“哥倆好”了麼?

  美國特使斯特恩揭秘中美聲明誕生過程

  在利馬大會召開前,美國氣候特使陶德·斯特恩(Todd Stern)在接受採訪時公開說:“我跟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先生,發展了很好的關係。他是個好朋友,我們都帶對方參觀了自己的家鄉,一起度過了許多時光,我們都早就不記得已經會面了多少次,我們之間的合作非常愉快……我想中美關係正在逐步改善。”

  在利馬大會上,斯特恩告訴鳳凰網:“從我抵達利馬第一天開始,我就見過很多次中國代表團。”

  他還回憶起中美聯合減排聲明的“誕生”過程。他說,自己在今年2月訪華時,中美就開始密談這次聯合聲明了。“儘管最後的聯合聲明是九個月以後才正式宣佈,但這次聯合聲明顯然不是在短時間內決定的,”他告訴鳳凰網。

  在今年2月,當時正在韓國首爾訪問的斯特恩,給解振華打了個電話。斯特恩說,這些年來,他與解振華已經在全世界各地一起參加過無數氣候會議,一起吃過很多頓飯。他知道解振華是願意在氣候變化上作出努力的。他回憶說:“我對解主任說,如果中美能聯合發佈一份雄心勃勃的聲明,這將為明年的巴黎協議注入極大動力。解主任表示很有興趣。當然,還有很多細節要談。所以我們小心翼翼地開始行動。”隨後斯特恩和他的上司——國務卿約翰·克裡一起訪問北京,開始一系列高級別會談。

  3月中旬,美國總統奧巴馬給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寫了封私人信,裡面提到一系列事項,從朝鮮的核危機,到南海領土糾紛,也提到了中美可以聯合發佈減排聲明。

  9月,奧巴馬再次給習近平寫信。這封兩頁紙的信,主要談到11月的APEC會議可以達到什麼成果,並再次強調了中美聯合減排聲明。9月的聯合國峰會上,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告訴奧巴馬,中國決定參與這次聯合聲明。

  10月的最後一周,斯特恩再次訪問北京,與解振華會面。正是在這次會面上,中美減排聲明的相關數字最後確定下來。

  神奇的幾個字

  “考慮到各國不同國情”,這是神奇的幾個字,最終挽救了利馬會議的幾個字。

  很顯然,這幾個字脫胎於“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在利馬會議達成協議、最終閉幕後,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說:利馬為明年的巴黎協議奠定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希望明年各國能展現“靈活性、信心和雄心”。

  聯合國氣候署“一姐”克利斯蒂安娜·菲格雷斯稱這幾個字是“重要突破”。在周日淩晨三點,她召開新聞發佈會稱,“考慮到各國不同國情”,這個看上去有點曖昧的說法,應該有三重含義:

  “第一,這個概念回應了歷史上的‘共區原則’;第二,各國的能力是在逐漸增強;第三,各國政策應反映各國國情。現在很明確了:當你提到各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和能力,這三點應該是同等重要的。”

  無法回避的一點是:利馬會議達成了協定,但這個協定非常弱:要求各國在2015年提交減排“作業”,但“作業”到底應該是什麼“格式”,還是留給巴黎協議來決定。

  “會議初期,人們認為中美聯合減排聲明將徹底改變國際氣候談判,這是過於樂觀了……誰要是認為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已經解決了分歧,那無疑是很白癡的,”長期關注氣候變化的權威媒體RTCC評論稱,“儘管中美的氣候特使雙方已經達成某種友好氣氛,長年以來的缺乏互信仍然存在。不過,越過那些冗長乏味的外交辭令,我們仍然看到了重要的變化: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為微妙、靈活,這將為達成一份‘平衡’的巴黎協定鋪平道路。”

  (鳳凰網:孫瑩)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