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朋友圈里,滿眼盡是對專車的愛,車好、人好、服務好,關鍵是推廣期內優惠更好。剛剛融資7億美元的滴滴,更是鋪天蓋地線上線下投放催泪廣告彈,「感謝自己、感謝最愛」,以萬般柔情撕開專車租賃戰場的腥風血雨。
溫馨感人只是情感牌,這遠不如燒錢補貼來得廣告效力宏大。騰訊滴滴打車、百度易到用戶、阿里快的打車,包括剛剛殺入中國Uber,都對消費者與車主進行了各種雙向補貼。融資來的錢只燒不賺,這顯然不符合市場規律。
據管理諮詢公司羅蘭貝格預計,到2025年全球最大的30個城市每年因交通出行引起花費超過2660億美元,而解決由不斷增加的交通量帶來的問題方法便是互聯交通。簡單換算一下,以內地目前7個千萬人口城市計算,10年后的交通開銷估摸著就是616億美元,將近5000億港元啊。
智能交通路在何方?
原來一切的「悶燒」,皆為這5000億蛋糕。人在哪里,車在哪里,服務就在哪里。移動互聯時代,位置就是未來。而用車軟件僅僅只是互聯網大佬眼中的接入口,面對龐大的用戶群,再推送生活服務信息,如餐飲、娛樂、交通、生活等。真可謂,一糕多食。所以全球專車軟件老大Uber,雖然在中國市場占有率連2%不到,卻在最新一輪融資估值超過400億美元。
大城市受「限購」、「限行」束縛,在不添堵不增負的前提之下,活用存量資源,的確是環保出行的不錯選擇。但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不能說黑車裝了軟件就是白車。專車的大量入市搶占了正規的士的市場空間,既不繳稅又缺監管。不少地方的主管部門已經明確定性,專車屬非法營運。
智能交通到底路向何方,一切還是未知指數。但存在即合理,輕易一棍打死也不見得高明,支持創新、維護權益、平衡市場,一切還是得看政府的監管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