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有圖也無真相。21日,西安鳳城醫院手術室內的一組照片再度引發媒體「反轉劇」。這起由醫護人員手術台擺拍引發的爭議,再次陷入慣常的醫患關系「二元對立」中,為日趨緊張的醫患關系再添一把火。醫護人員貌似輕佻的舉動,激怒了一些已對醫生喪失信任感的人群。醫患關系日趨緊張固然源於長期以來的醫療糾紛,不過追尋「事故」的真相并非醫療糾紛的解藥。這是因為,在中國醫療糾紛很多時候并非專業問題,而是承載了更深層次社會信任、社會穩定的問題。
在維穩邏輯下,擔心醫療糾紛演變為患方與政府之間的矛盾,政府就可能拿醫生開刀平息民憤,公權按照對它最方便的路徑處理問題。但與眾多同類事件殊途同歸,逞一時之快后相關醫療倫理問題再次被無視。從醫療倫理的專業角度來看,醫護人員擺拍最有可能招致的問題是侵犯患者隱私。對醫務人員而言,凡是泄露患者一切身份識別信息,包括其姓名、年齡、面貌特徵、疾病名稱等,導致非相關人員能夠獲得其病情或識別其身份的,都屬於泄露患者隱私的行為。
捍衛隱私保護的倫理底線
不過回到西安擺拍門事件中,其中有無泄露患者隱私呢?若單憑這幾張照片其實未必,既沒法看到患者面部特徵,也不可能從照片中識別出該患者,更何况已經徵求了患者同意。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倒是西安市衛生局的處罰公告及轉載媒體泄露了病人隱私。公然宣告這是該院老手術室8月中旬最后一位接受手術的患者,等於將其身份信息公之於眾。
可見,對病人隱私缺乏保護意識的,不僅是中國的醫護從業人員及管理者,還有大眾傳媒乃至普通民眾,除非自己遭受相關威脅,才意識到隱私權的缺失的嚴重后果,并表現出憤怒與不滿。因此,在報道或轉發此類事件中,輿論導向有必要回歸技術性專業分析,而不是情緒宣泄的狂轟濫炸,在潜移默化中改變人們的隱私觀念,方可讓他的昔日與你的明日受到更好的隱私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