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3

评论:陈景润故居为何说拆就拆?

2014-12-29
来源:解放日报

■封寿炎

据媒体报道,由于福州火车站建设,陈景润故居所在的胪雷村被征地拆迁,陈景润故居则被连夜拆除。从新闻图片里看,村庄满目疮痍,遍地都是瓦砾砖石。

在一片“拆”声的当下,对于拆迁新闻,相信不少人已经渐渐麻木。即使是名人故居,之前的梁思成林徽因、傅雷、徐志摩等人的故居,也曾遭遇过类似命运。而丰子恺故居也由于附近居民阻挠参观,最后被迫关闭。虽然每个案例都有特殊性,也各有各的具体理由,但从很多涉及文化的拆迁事件看,名人故居甚至是文化本身为城市建设经济建设让道,确实是普遍的事实。

到许多城市旅游,旅客都会得出“千城一面”的感叹。置身一座城市的商业区、新城区,实在难以分辨其地属的南北东西,文化的粗犷精致,以及历史的新旧厚薄。真正有魅力的,定是那些承载着历史文化,充满故事传说,独具地域特色的街区和建筑。文化不仅仅负载于街区和建筑身上,还负载于活生生的人身上。一些中国游客在境外旅游的不文明之举,以及层出不穷让人读罢添堵的社会新闻,究其原因,当事人并不是缺钱,而是缺少文化教养,更缺少对文化的珍视和敬畏。

文化保护的危机,不仅仅体现在被拆迁的名人故居。那些获得妥善保护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同样面临保护、传承、发展的诸多难题。许多历史建筑只剩下一具躯壳,与其说是保护传承一种文化,毋宁说是精心修补一件物化的标本。比如巧夺天工的江南园林,美如图画的皖南村落,她们所代表的那种文化,那种生活方式可能已经消逝无踪,她们更像是失去了生命和灵魂的,一种久远记忆和现代想象的物证。那些南来北往、熙熙攘攘的游客,匆匆一瞥并不能激活那种文化的生命。甚至,他们喧哗而匆忙的来访,也是以文化之名,行经济之实。

如果这种现状没有改善,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着眼点可能就是经济而不是文化。那些能够吸引游客的热门目的地,就能够得到精心保护修缮;那些门庭冷落的老旧宅子,就会让位于更有经济效益的旧城改造,或者房地产开发。遭遇类似命运的,陈景润故居不会是最后一座,在那后备清单上,隐隐约约可以窥见一长串名字。

[责任编辑:宋斯琪]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