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0

學生義工助鹽田梓 逾千文物編目

2015-01-15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訊】記者王卓軒報道:2007年12月,科技大學自發組織學生義工,從鹽田梓村的頹垣敗瓦中救出過千件文物,但拯救行動後,文物的編目工作刻不容緩。為此,「鹽田梓村文物保育小組」於去年12月舉辦一系列免費講座及工作坊,並於12月22至24日間招募科大本科生及兩間中學的學生協助文物編目工作,讓文物編目工作得以完成外,亦讓學生體會文物保護的過程。待文物編目工作完成後,文物展覽室可恒常開放參觀,讓公眾了解村民昔日生活面貌。

  農耕及家居用具 富客家風俗文化

  學生義工助鹽田梓逾千文物編目

  8科大生23中學生興趣盎然

  記者於12月23日早上跟隨參與編目工作的學生到訪鹽田梓村。為方便保存及記錄,保育小組指定的編目流程相當仔細,包括文物分類、命名、尺寸度量、狀況檢視、拍攝二維及三維記錄檔案等工序,全部都由一眾沒有專業背景的學生完成。8個科大同學及23個中學同學對一連兩天的文物編目工作興趣盎然,分成4個小組,分別負責陶器、瓷器、鐵製品及傢俬。

  最特別要數製茶果石「碓」

  同學在編目工作時,村民珍姐在一旁逐一講解文物的用途及歷史。珍姐說,因鹽田梓是客家村,不少農耕用具都能反映出客家風俗及文化;除了耕田用的犁、耙,各種盛器如酒埕、甕缸、「雞公碗」、「激死蟻」及有近百年歷史的衣櫃、桌椅之外,最特別的要數「碓」(音對)。珍姐指,因客家人過時過節都愛食茶果,這個「對」就可將米打碎成粉,用作茶果原料。「對」的兩頭是兩個躉,中間有塊木板作槓桿,人踩上去不用出太多力就可敲打石皿內的米或穀,相當方便。

  文物包括婚姻及學業證書

  而事實上,本地教會、村民及義工,在過去10年不斷進行鹽田梓村的文物搶救工作。帶領此次學生編目團隊的科大人文學部副教授張兆和,曾於2007年帶一批科大學生協助搜集、整理及保存村內的紙本文物,涵蓋範圍極為廣泛,包括法律文件、婚姻及學業證書、帳簿、發電收費及渡輪運輸收費記錄冊、繪畫作品及照片、剪報、小說、雜誌乃至孩童的日記。

  接觸歷史文化好機會

  張兆和表示,文物是很好的媒介,能夠反映當地過往的生活,讓後人理解香港曾經有一群獨特的群體,在以前的社會環境下的生活傳統。對於招募學生義工參與編目工作,他認為可讓學生接觸社會,接觸歷史文化,並在編目過程中學會和人合作。他又指,香港現在已經有不同群體關注文物保育,但外界只可以扮演協助角色,最重要仍是當地的原居民有保育意識,對歷史重視。

  教師:助增進

  考古知識

  於潔心林炳炎中學及香港中文大學校友聯會陳振夏中學教中史的王老師及楊老師均表示,對學生犧牲聖誕假期,自願報名參加義工編目計劃感到欣慰,亦發現在課堂上被動的學生到了鹽田梓村之後,真的落手落腳認真工作,認為親手接觸文物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彌補在中學階段學生接觸到的考古知識相對貧乏的空缺。

  大專生:編目工作感到興奮

  擔任陶器編目組組長、於科大修讀中國研究科的大三同學Betty稱,她自己對文物保育非常有興趣,但坦言平時很少有機會親手接觸文物,而書本上學到的考古知識相對抽象,對這次親手負責鹽田梓村的文物編目工作感到興奮。Betty說,她接觸的眾多陶器中,覺得最有趣的是「豬肉砵」。她透過珍姐了解到,鹽田梓出嫁的女兒在過時過節回娘家探親,才用這種砵盛□美味的豬肉派發給長輩。對於鹽田梓的習俗,Betty相當感興趣,「雖然編目工作單一且重複,但起碼對工具的用途有所認識,現代人不會再有機會去用這些文物,所以很想了解」。

  近年積極投入鹽田梓的保育工作的義工黃先生表示,這條村最吸引他的是有一批凍結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文物,令整個小島都好像凍結在那個時代;而香港其他荒廢的村落,大多可以陸路到達,或多或少受到遊客、商業的干擾。他認為社會對保育及發展的討論存很大分歧,一邊是「講錢行先」,一邊就支持完全保留,沒有中間群體。「如果有多點人在中間會更好,因為他們能理性思考,衡量把錢用在保育還是發展上」。

  編目後文物展覽室供參觀

  黃先生指,待文物編目工作完成後,文物展覽室便可恒常開放參觀,但為了發揮文物的教育用途,他們亦會繼續舉辦工作坊,或考慮以專題形式進行;例如專門做一個籮筐的專題,就將全村的籮拿出來展出,並找專人講解有關籮的文物史。

  8名科大同學及23個中學同學對一連2天的文物編目工作興趣盎然。 記者 王卓軒攝

  Betty(左)說,她接觸的眾多陶器中,覺得最有趣的是「豬肉砵」。

  學生需負責文物分類、命名、尺寸度量等工序。

  帶領義工團隊的科大人文學部副教授張兆和表示,文物是很好的媒介,能夠反映當地過往的生活。

 

[责任编辑:罗强]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