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0萬!
1月20日,大寒時節,“4哥”大熱。中國移動當日發布的2014年12月運營數據顯示,4G用戶數突破9000萬,達9006.4萬戶,超額80%完成2014年年初擬定的5000萬的發展目標。按照每月超千萬的增長速度,中國移動4G用戶數本月就將突破1億戶大關。
4G元年,中國移動一騎絕塵連創紀錄,推動中國主導的TD-LTE取得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重大突破。然而,與其說2014年是中國的4G元年,不如說是中國移動的4G元年。2015年,隨著FDD牌照等一系列謎題的破解,4G江湖將迎來重大變局。
FDD牌照何時發放?
對中國移動而言,FDD牌照發放越晚越好;對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來說,發放越快越佳。然而,通信業的牌照發放從來不完全取決於通信業自身,而是與國家大勢息息相關。3G如此,4G亦是如此。
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我國將3G牌照發放納入提振經濟的一攬子計劃,看中的就是3G在發牌後三年內將帶動的3000億元投資以及對龐大產業鏈產生的巨大“乘數”效應。
當前,我國經濟正經曆“三期”疊加陣痛,即經濟增速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國家統計局1月20日公布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GDP增速為7.4%,雖基本實現了政府去年年初制定的7.5%左右的增長目標,但該數據為近24年最低值,2015年經濟增速大幅放緩的壓力相當大。
此時,具有巨大投資帶動效應、信息消費刺激作用、代表新經濟的LTE FDD牌照發放再次進入政府視野。工信部在去年12月召開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上表示,將在2015年條件成熟時研究發放LTE FDD牌照,並核配相應頻率資源。據工信部測算,LTE FDD牌照發放可以拉動1500億元的經濟增長。根據當前經濟發展、結構調整需要初步預測,專家預計LTE FDD牌照發放進程將全面提速,最晚不遲於今年上半年。
帶來什么影響?
一旦LTE FDD牌照發放,2G、3G用戶將加速向4G遷移,我國4G將步入規模發展階段,給社會經濟、行業格局、大眾信息生活帶來巨大影響。
從社會層面看,隨著三大電信運營商共同發力4G,我國無線寬帶覆蓋水平和質量將快速提升,競爭加劇帶來的流量、終端價格下降,將推動更多的社會大眾以更低的門檻獲得連接更快、應用更豐富的信息服務,進一步拉動信息消費。中國移動預計,2015年其4G用戶將達1.5億戶,不過根據該公司目前每月新增千萬用戶的發展速度,今年僅中國移動4G用戶就可能超過2億戶。
從行業層面看,通信業發展速度將再次逆轉,有望在兩年內高於GDP增速。據工信部最新統計數據,2014年全國電信業務收入完成11541.1億元,按可比口徑測算同比增長3.6%,比上年回落5.1個百分點,低於全年GDP 3.8個百分點,行業進入中低速增長期。曆史數據顯示,3G牌照發放前4年,通信業連續4年發展速度低於GDP增速;3G牌照發放後,通信業連續3年發展速度超過GDP增速。盡管通信業依然面臨著用戶飽和、OTT替代、“營改增”等多種影響發展的因素,但LTE FDD牌照的發放,很可能再次刺激行業增速的提升。
從競爭格局看,中國移動的獨領風騷將定格在曆史中,但領先優勢一時難以撼動。2014年,中國移動實在夠拼,無論網絡建設、終端推廣,還是業務創新、用戶發展,屢屢超出業界預期。2015年,中國移動將“全面擴大4G領先優勢”視為全年最重要的工作,拼命三郎的氣勢相當淩厲。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同樣將4G看做公司發展的關鍵所在,憋著一股氣的他們就等著發令槍響起,大幹一場。值得關注的是,由於中國鐵塔的橫空出世,三巨頭業已拉開的4G網絡差距將比以前任何一個時代都縮小得更快。
通信業面臨什么挑戰?
4G同樣是把雙刃劍,使不好也會傷到自己。4G的快速發展、全面競爭帶給通信業的不僅是發展提速,還可能是自廢武功。
一方面,OTT業務將在4G高速網絡的沃土上“野蠻”生長,傳統通信業務衰退加速,通信業轉型壓力進一步增大。2014年,移動語音業務量增長低迷,MOU值明顯下降,短信業務量和收入降幅均超過10%,分別達14.4%和14.7%,全行業短信收入同比減少達91.1億元。2015年全面進入4G時代後,OTT等互聯網業務將迎來更好的技術環境和網絡環境,對於依然以傳統通信業務為主要收入來源的電信運營商而言,被割的肉將更多、更疼了。
另一方面,4G全面競爭將不可避免地帶來價格戰,流量將加速貶值。當前,移動流量正逐漸替代語音、短信等傳統通信業務成為電信運營商收入增長的新動力,美國、日本已有運營商實現了數據業務收入超過語音業務收入。然而,如果無底線掀起流量價格戰,陷入“量收剪刀差”急速加大的泥潭,被運營商視為“明日之星”的流量業務將迅速貶值為“明日黃花”。雖然用戶可一時受益,但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當這個行業失去活力時,流失的不僅是國有資產,用戶所享受的服務品質也將慢慢降低。因此,各運營商還是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流量經營的創新和業務模式的拓展上吧。
作者: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