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杭州真的想打造“中國的矽谷”,一定要從細節的地方入手,在政府的服務上做精做細,從小處著手,杭州就應該像西湖一樣,既是精緻的,又是開放的,如果要像北京的頤和園那樣,參觀的話還得收個門票,那就不是我們杭州了。
本報記者 姚建莉
實習記者 朱藝藝 杭州報導
作為杭州創客聚集地之一的杭州灣資訊港,由蕭山區人民政府全資投入,從2014年1月15日正式開園以來,已經吸引了包括中國最大的雲計算家居平臺數聯中國、註冊資本達1.5億的口袋購物、互聯網醫療就診平臺掛號網等228家創業企業入駐。
為什麼這些創業企業都選擇杭州?他們為何入駐杭州灣資訊港?園區和政府為其提供了哪些政策背書?杭州創客到底與深圳、與矽谷有哪些異同?杭州創業創新要素中還缺乏哪些?
就此,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杭州灣資訊港發展中心主任韓夢龍,希望通過這個園區的樣本能為其他地區的創業創新服務提供借鑒。韓夢龍在接受採訪時指出,以軟體和資訊服務業等為重點的創業企業的集聚,將帶動杭州傳統製造業的轉型升級,為杭州的發展注入新的元素。
以“園”引人
《21世紀》:杭州灣資訊港的定位是什麼?畢竟全國這樣的園區貌似很多。
韓夢龍:我們都知道,蕭山是傳統工業經濟非常強大的一個地方,蕭山的傳統工業產值占了浙江的1/10還要多,占了整個杭州工業產值的1/3,原來的發展模式靠犧牲大量的資源作為代價的。
在這個背景下,蕭山提出打造杭州灣資訊港,重點是為了打造科技創新驅動的新引擎,以及“工業化和資訊化”兩化深度融合的示範區,主要產業是軟體和資訊服務相關,這些新興技術,多數是能在傳統產業中應用和發展的。
《21世紀》:杭州灣資訊港目前發展規劃如何?
韓夢龍:現在資訊港這塊土地是政府劃撥土地,一期工程,11萬平方米,投資3.6億元;二期工程,17萬平方米,投資6.5億元,我們還有三期,22萬平方米。我們計畫通過3-5年的建設,2018年初總共三期的體量達到50萬平方米;通過5-6年的努力,我們打算達到100萬平方米,成為浙江省規模最大的科技地標。
蕭山傳統產業6000億,如果能夠在我們杭州灣資訊港的產業轉系下,這個力量爆發是無窮無盡的。
《21世紀》:將創業企業引入信息港,希望達到什麼樣的目標?
韓夢龍:我們有100多家企業,其中代表性的像掛號網,我們稱之為中國目前移動醫療健康領域最大的就診平臺,最近剛剛增值了1.3億美金;口袋購物,投資4億美金,註冊資金1.5億美金,真正的移動購物;網盛科技,打算打造中國最大的大眾商品交易平臺;數聯中國,中國目前最大的雲計算家居設計平臺,也在我們這裡。
這些龍頭型企業,將帶動大批創業公司,吸引大量的創業人才,加快創客進入杭州的步伐。
《21世紀》:資訊港對入駐企業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韓夢龍:首先產業定位必須要符合我們的定位,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們引進的228家企業中,有122家是新一代資訊技術及軟體資訊服務為主的企業,其中41家是電子商務類企業,其中65家是智慧醫療器械和生物科技類的,就這三大門類。
當然,對於企業的發展潛力、註冊資本、成立年限也有一定的要求,但如果一個項目足夠好,我們是可以考慮免除租金的。把優秀的創業企業吸引到這裡來,是我們的初衷。
《21世紀》:入駐的企業會得到哪些服務和支援?
韓夢龍:舉例來說,一家企業租200萬平方米以上,可能要求它需要有500萬元以上的註冊資本,如果它是一家大學生創業企業,比如浙商大會的創新項目,這些項目非常有成長性,但是它剛剛開始註冊資金不可能有這麼多,那它就可以向我們提出申請,我們可以有所選擇,比如是大學生創業大賽的前五強,比如IBM創新大賽浙江賽區的前五強,這些企業,我們都可以免租。
《21世紀》:您接觸這麼多創業型的企業和項目,您覺得杭州整體的創業氛圍有什麼變化嗎?
韓夢龍:在集聚,從剛剛建立之初,很多企業抱著懷疑的態度,不少企業對交通、招工等都存有疑慮,到現在慢慢的成熟,在集聚了一批龍頭企業之後,很多上下游企業自然而然就過來了。
一個地方要發展一個產業,並不是省裡的領導的意思或者出臺一些政策就可以了,而是需要有一定的產業基礎。
《21世紀》:這裡的人才結構如何?
韓夢龍:去年我們引進了兩個國家千人計畫,和一個省級千人計畫。很多都是博士、碩士研究生,很多都是軟體資訊產業的人才。
以細節養人
《21世紀》:這樣的創業人才形成的杭州的創業氛圍和其它地區有什麼區別?
韓夢龍:草根性、市場化色彩濃重。201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就在烏鎮,浙江和杭州今後可能會有一定的優勢。
另外,杭州的服務型政府還是做得挺好的,但創新意識還是有所欠缺。比如杭州的公交,雖然蕭山已經被納入杭州主城區了,但是區與區之間開通一條公交專線還是很難。我們設想的是園區如何解決交通的問題,引入公交專線或者公共自行車等等,但是單單靠園區無法擎起整個創新型的城市,還是需要政府在服務意識上有所創新。
《21世紀》:對創業企業、高新技術的引進和關注,政府的態度是不是經歷了縱向的變化?
韓夢龍:是。杭州政府的服務意識和水準還是比較高的,江蘇政府是強權型政府,而浙江政府是服務型政府,企業不會受到政府太大的干擾。
《21世紀》:杭州這麼多創業項目,失敗率還是非常高的,這些創業無論成功與否,能堅持走下去靠的是什麼?
韓夢龍:關鍵還是要看企業自身練功。我們去年引進了228家企業,如果其中有28家企業非常成功,其中有8個企業像我剛剛提到的榜樣企業那樣,就已經很不錯了。
能成功的關鍵是找到民眾的需求點,找到民眾的痛點,比如快的打車、滴滴打車,就是打車難的問題,還比如掛號網,就是解決老百姓看病難就醫難的問題,政府管理醫院管理醫生也很難的問題。數聯中國,也是找到了家居裝修難的一個痛點。
第二要集中精力去發展,第三要有可行性,第四要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如果是這樣的一個企業,沒有理由不成功,時間遲早而已。
如果這個企業還不成功,那就是企業本身的問題了,如果在這裡不成功,那麼換一個地方也會成功,就像阿裡巴巴,在上海不成功,在北京不成功,它回到杭州就成功了。這說明杭州當地的創業環境還是可以的。
《21世紀》:杭州有沒有可能成為“創客之城”,它和矽谷等創客之城的差距還在哪裡?
韓夢龍:第一,矽谷畢竟有這麼多名校,杭州這邊只有浙江大學比較出名,其實杭州離上海這麼近,完全可以把上海的高校人才也納入麾下,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政法大學等等的高校資源都可以為我們所用。
第二,從環境的角度來講,其實杭州的環境和矽谷相比並不差多少。
第三,隨著我國經濟環境的逐漸改善,其實很多原來移居國外的人才也逐漸回國了,這些海外留學人才肯定要去找一個創業的地方,那個地方政府的服務環境肯定需要比較好的。
如果杭州真的想打造“中國的矽谷”,一定要從細節的地方入手,在政府的服務上做精做細,從小處著手,杭州就應該像西湖一樣,既是精緻的,又是開放的,如果要像北京的頤和園那樣,參觀的話還得收個門票,那就不是我們杭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