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2月10日電(記者 徐劍梅)德國總理默克爾正在展開旋風式外交:5日和6日與法國總統奧朗德閃電式造訪基輔和莫斯科;8日和俄法烏領導人舉行電話會談;9日又在白宮與奧巴馬會談。11日,俄德法烏還將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舉行四方會談。默克爾的穿梭外交成效幾何,屆時或初見分曉。
默克爾赴美之前,已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發表演講,亮明立場。因此,她此次美國之行,與其說是與美國在烏克蘭問題上對表,毋寧說是為了說服奧巴馬與歐洲保持一致,旨在影響白宮決策而非相反。
白宮會談後,默克爾和奧巴馬在記者會上共同表示,烏克蘭危機只會強化美歐關系。話雖如此,雙方分歧顯而易見。美國國會和五角大樓中的鷹派力主向烏輸送致命武器,默克爾和歐洲強烈反對,而奧巴馬本人則不設時限地繼續考慮、觀望。
人們不禁猜測,美國這種模棱兩可的姿態,或許是西方向俄進行新一輪施壓和“外交要價”的一部分。人們也不禁感歎,盡管奧巴馬上台時明確反對單邊主義,但美國動輒對外軍事幹涉的慣性思維,實在是撞了多少次南牆都難以回頭。
從小在東德長大的默克爾諳熟俄語,曾作為克格勃常駐東德5年的俄羅斯總統普京諳熟德語。一直以來,默克爾被視為最有能力和資源與普京溝通的西方領導人,但她這一輪旋風式外交卻進一步表明,在烏克蘭危機中,歐洲有其獨自利益。默克爾可以成為歐洲首席談判代表,卻無法代表美國。
默克爾能夠代表歐洲發聲,與其堅持在歐盟框架內行事、先行在歐盟內部進行政策協調的做法有非常重要的關系。剛剛結束的慕尼黑安全會議,被德國變成了協調歐洲立場的平台。就連英國外交大臣哈蒙德也在會上把英美特殊關系甩在一邊,發聲支持默克爾反對向烏輸送武器的立場。
在慕尼黑和華盛頓,默克爾反複強調,軍事手段不能解決烏沖突,輸送武器或將使烏沖突升級並變成“代理人戰爭”。對她的表態,美國鷹派的評論是“愚蠢”和“綏靖”,德國媒體的評語卻是“超級現實主義”。在國際輿論裏,誰更理性務實,答案不言自明。
在烏克蘭問題上,美德、美歐間的共識有多么明確,分歧就有多么難以消除,其根本原因在於烏克蘭危機對美歐的利害關系大不相同。對美國而言,這是與俄羅斯圍繞國際政治秩序的結構性爭鬥,“新冷戰”提法正是基於這一視角;而對歐洲,特別是對德國來說,這卻首先是一場站在家門口就能看見熊熊戰火的沖突。
利害關系不同,目標和願意采取的手段便無法相同。在烏克蘭問題上,美國或許可以付出與俄羅斯對抗的代價,而德國和歐洲卻付不起也不想付、不能付。美歐實質性分歧或許正隱含在默克爾慕尼黑演講中的這樣一段話裏:“德國願與俄羅斯共同構建歐洲安全,而不是同俄羅斯對立。”
烏克蘭東部戰火,是國家內部分裂和外部的撕裂交織點燃的,無論是默克爾、奧巴馬還是普京,誰都沒有能力單方面說了算。從“超級現實主義”的角度,國際社會也很難對11日明斯克四方會談寄予過高希望。
實際上,如果新一輪外交博弈能夠阻止烏東部沖突繼續惡化,就已經是很大的成功了。對此,默克爾本人相當清醒。從她近日強調“耐心和毅力”的表態看,她對烏克蘭危機的長期化已有心理准備。
聯合國最新數據顯示,烏東部武裝沖突已經奪走了超過5300條人命,使數以萬計的民眾逃離家園。不管這場沖突會不會演變成一場“代理人戰爭”,它事實上已經成為一場“代理人沖突”,因為解決危機的主動權並不掌控在烏克蘭人手中。
自己的命運自己說了不算,這是怎樣一種悲哀。更令人悲哀的是,這種血淚相合流、被迫忍受苦難的日子,對烏東部民眾來說,尚無望很快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