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著名出版人、杂文家曾彦修去世 享年95岁

2015-03-05
来源:北京青年报

昨日凌晨4点43分,南方日报第一任社长、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杂文大家曾彦修先生,即严秀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95岁。

“微觉此生未整人”

曾彦修先生是四川宜宾人,1919年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起先后入陕北公学、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41年夏调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1943年调中央宣传部。1949年南下,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宣传部副部长、南方日报社社长。1954年调北京,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

据介绍,在“反右”中,曾彦修曾把自己划为“右派”,轰动全国。当时在“反右”中,曾老所在的人民出版社迟迟没有行动,他认为没有什么人应当划为“右派分子”。上级追得紧,而且还有“百分比”。曾老作为一个领导,实在没有办法应付上面下达的“任务”,于是把自己作为“右派”报上去。曾老被划为右派后,被开除出党,不再担任人民出版社的领导职务。1960年到1978年,曾彦修在上海辞海编辑所做编务工作。1978年夏调京。后任人民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等。1983年申请退休。著有《严秀杂文选》、《审干杂谈》、《牵牛花蔓》、《一盏明灯与五十万座地堡》、《半杯水集》、《天堂往事略》、《微觉此生未整人》、《京沪竹枝词》等。

2011年,已经年过90岁的曾老先生开始写回忆录《平生六记》。在这本回忆录中,记录了他一生中记忆深刻的几件事,都和普通人的命运相关。《平生六记》于2014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在我一生经过的一些大事中,我的原则是:一切按具体情况处理。明知其错的我绝不干。为此要付出多大代价,我无条件地承担就是。世界上很多事情,常常都会有例外的,唯独有一件事情,我以为绝不能有例外,那就是:良心。”在《平生六记》中,曾老先生用这句话作为这本回忆录的开场,这也是他一生最问心无愧的地方。而在《九十自励》诗中曾彦修先生写道:“碌碌庸庸度此生,八千里路月和云。夜半扪心曾问否?微觉此生未整人”。

一个独特的存在

北京市杂文学会副秘书长杨学武先生昨天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回忆起与曾彦修先生的交往:“1985年,曾老在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卷》时,为了使更多的青年作者脱颖而出,他提议并主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本《全国青年杂文选》。我给曾老寄了一篇名为《漫话“敲边鼓”》的文章,此文入选。后来,我把自己出版的第一本杂文集《盛世明言》给曾老寄去请求赐教。这本小册子是我的学步之作,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难以“登大雅之堂”的,可曾老并未对它不屑一顾,而是以长者的风范给我写了一封长信,既给予了热情鼓励,又给予了严肃批评,令我受益匪浅,终身难以忘怀。这封信后来在《文汇报》公开发表,对青年杂文作者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就这样我与曾老书信往来,成为忘年之交。得知曾老病危入院后,我于2月27日前往协和医院探望曾老。他在重症监护室,戴着呼吸机,他的秘书小马大声给他说‘杨学武来看您’。他点点头,并用手指比划着在空中写字,我们不明其意。马秘书找来纸笔,他写下‘四川……×××’,后面三个字难以辨认,但我马上意识到他是想起了大约是2001年,我陪曾老夫妇以及邵燕祥、牧惠先生去成都参加由我与四川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三峡风’杂文笔会。病危的曾老还能记起10多年前的成都之行,令我感动不已。”

杂文家朱铁志曾评价曾彦修先生说:“在中国当代杂文史上,严秀先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是一座高峰,是所有杂文作者和杂文史家师法和面对的对象。是他,系统开启了新时期杂文创作的先河,提携和发现一大批老中青杂文作家,迎来了杂文创作的春天;是他,集中编辑整理《中国新文艺大系·杂文卷》(1949-1966、1976-1982),使杂文发展的历史渊源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是他,最早系统研究分析当代杂文创作规律,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理论观点,对后来的杂文创作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

方正坚守绝不苟且

杂文家陈四益回忆曾彦修先生时称:“彦修先生是那种方正坚守,绝不苟且的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所在的《瞭望》周刊有一个副刊叫《珍珠滩》,《珍珠滩》有一个杂文栏目叫《枥下谈》,是专为一些年事已高的名家所设。”第一次收到彦修先生来稿,陈四益印象深刻,彦修先生在他的稿纸上方做了如下申明:“对稿件如有一字之改动,请与作者联系”。“这样的申明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于是我也‘谨从其命’,把我编辑过程中的每一字改动都写信告诉彦修先生,这些改动无非是几处衍字或笔误。经过几次这样的告知,彦修先生大概觉得我这编辑还靠谱儿,所以下一次寄稿时解除了这条‘禁令’,并告诉我是因为被有些编辑改怕了,不得已出此策以应之。”文/实习记者叶露常浩

“我们为有这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人而荣幸”

对于曾彦修先生的去世,原《求是》杂志文化编辑部主任,《家事》杂志社社长兼主编李下深感悲痛。说到严秀老人,李下说:“我们杂文界以拥有严秀老人为荣,为有这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人而荣幸。”

北青报记者:严秀老人对您有什么影响?

李下:严秀先生是北京杂文界的泰斗,他扶植了老中青几代的杂文家。我曾受到老先生的鼓励扶植。我出了一个杂文集,就寄给了严秀老人,还附了一封信。老先生马上就来信鼓励我。另外因为我是用硬笔书法的美工笔写的,老先生说,你的字是文人书法,十分好。这段时间我没有去看他,他秘书说精力不够用,我就短信问候。因为不便打扰,我就没去。现在觉得很后悔。

北青报记者:对于严秀老人您有什么印象?

李下:他是个很低调的人,他自己不宣传,也不许别人宣传,所以年轻人很少知道他。对社会来说,这是我们的损失,就像不读鲁迅,不是鲁迅的损失,而是读者的损失。我们杂文界以拥有严秀老人为荣,为有这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人而荣幸。

北青报记者:您能具体讲几件事情吗?

李下:最近的事是朱铁志先生在编杂文集,要从全国选34人的杂文。首先想到的是严秀老人。可是严秀老人不同意,他说,他写的不多,已经让人民出版社出版,哪能再在其他社出,反复出就是浪费资源了。2012年,《中国杂文百部》选文时,找到严秀先生,他也是不同意出版。近年来的权威杂志基本上他都没有出,他将名和利看得非常淡。《杂文精选》里有严秀老人的一本,他买了50本送人。作为人民出版社的一把手,他只要张嘴,就能要50本,但他坚持给钱。

文/实习记者常浩

[责任编辑:宋斯琪]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