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羊年投資要趁早,不過理財產品可不能盲目購買,掃除這些盲區,理財才會更安心。
雖然降息了,但銀行理財產品在短期內仍處在一個平穩可觀的狀態,為防止未來理財產品收益的下滑,收益較高的中長期理財成為許多投資者爭搶的對象,理財專家也表示,羊年投資要趁早。不過理財產品可不能盲目購買,掃除這些盲區,理財才會更安心。
盲區一:募集期資金如何計息?
據了解,銀行理財產品根據產品期限的不同以及理財產品系列的不同,有3~10天的募集期,那么在此期間客戶的資金是如何計息的呢?如果你認為募集期已經進入理財產品計息范圍內了,那就大錯特錯。理財專家表示,募集期客戶資金處于鎖定的狀態,按活期存款計息。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在募集期都是可以免費撤單的,撤單后錢直接回到賬戶,投資者還可以購買其他產品。
盲區二:產品到期日就是資金到賬日?
記者發現,一些投資者以為理財產品到期,資金就可以回到自己的賬上。其實,到期日與到賬日并非同一個概念。到期日是指理財產品運作到期的最后時限。到賬日是指資金到達投資者指定賬戶的時間。
理財專家介紹說,銀行理財產品到賬日一般為到期日的1~4天,比如一款理財產品的到期日是5月15日,那就是指投資運作期到5月15日。但投資者的本金和收益并非就是5月15日一定回到他的賬戶上,因為在產品到期后,銀行還需要一個資金清算的時間,一般是1~4個工作日。因此,理財專家建議投資者要提前做好資金規劃,以避免自己在急需用錢時,因到賬日過長而產生資金周轉不靈的情況。
盲區三:預期最高收益等同于實際收益?
即使在理財知識已經十分普及的現在,一些投資者還是會把“預期最高收益”等同于其最終能夠獲得的收益。因此,在購買理財產品前一味追求預期收益指標,而理財產品到期后,如果出現最終收益低于預期最高收益時,投資者便會覺得自己上當受騙了。
“‘預期最高收益’指的是在理想情況下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這其中是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的,預期收益可能最終不能實現。”理財專家提醒投資者,“在閱讀產品指南及條款內容時,一定要同時關注其中列出的較差或最差投資收益情形。”
另外,理財專家還表示,在計算實際收益率時,應把募集期與到賬日的日期加上,這樣才能更準確計算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擠出收益率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