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0

香港內地,遇事別忙著翻臉

2015-04-01
来源:海外網

  一地與另一地的關系有時很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遠親近臭。但如果是近親,即使臭也要忍著,說好聽點就是磨合,因為你中有我,磨完了還是得合。

  今年香港高校對內地學生的招生名額放寬,但報名人數不升反降。據此,有媒體判斷兩地間的感情降溫,之前的“童尿風波”、“反內地遊客”等事件在持續發酵,影響了內地對香港的好感度。

  這樣的結論雖有一定道理,但失之全面。香港雖然有反內地遊客的聲音,但大的方面,兩地的CEPA仍在實施;小的方面,個人遊仍在繼續,馬上要到的清明節假期,羅湖、黃崗口岸仍然會擠滿回內地掃墓的港人。兩地之間就像人與人進入磨合階段,該磨就磨,該合也在合。

  香港回歸前,內地對港人來說是近鄉情怯的故園;香港對內地來說是霧裏看花的禁區,彼此都有不少屬於文學范疇的想象。自由行開辦之初,一位北京姑娘從香港回來後表情複雜地說:“原以為滿街都是周潤發、張曼玉。”她誤把電影當現實。那時,自由行讓“非典”打擊下的香港一條街一條街地亮起來,一個店鋪一個店鋪地火起來,港人也曾心情大靚。但沒想到遊客在帶紅生意的同時,也會攪了自己的清靜,擠滿高峰時的地鐵,還在地鐵上“吃面”。

  內地人遊香港,既滿足了親臨東方之珠的願望,也帶動了香港轉型期間的經濟,絕對雙贏。但如果人數超過承載量,的確幹擾了當地的生活品質。這就需要磨合,找到一個客來主安的平衡點。

  內地人看香港,也有一個起伏的心路曆程。先是視為“天堂”向往欣賞,購物、求學、產子、熬身份證,事事都有很強的榮耀感,人人爭先。等到走近,發現香港也是人間,也有紅塵中的種種無奈艱難,也有假貨、歧視、求職難,再加上語言障礙、生活方式的差異,“香港居”大不易。當回歸理性之後,不再趨之若鶩地報考香港高校也是“新常態”。

  香港無論回歸前後與內地都是唇齒關系。剛離世的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說過:“羨慕香港緊靠中國內地的地理位置,時刻都想新加坡和香港能調換位置。”正因為緊靠內地,香港在回歸前就成為內地與西方之間的橋梁,成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結合部,西方要借重此地走進中國,中國要通過此橋邁向世界,香港在其間獲得經濟起飛的空間和機遇。回歸後,香港更是獲得了內地廣闊的市場和資源,作為中國第一個特別行政區,也獲得了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因為它對“一國兩制”有著樣板間的作用。

  日益緊密的內地與香港關系出現爭吵、糾紛應視為常態,不能一言不合、一事不順就忙著翻臉,翻臉只能令親痛仇快,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香港從來都是中國的香港,翻臉也翻不出這個手掌心,中國好,香港好;同樣,香港好,中國好。這種榮辱與共的一家人關系,有了磕碰還是心平氣和化解為好。

  當然,是一國,也是兩制。香港有異於內地的政治環境,是個多元多聲音的社會,內地人也不必聽風就是雨,淡定一些,雖然不再盲目追港,但該度假度假,該求學求學,香港仍然是一個國際之城、文明之城,出口傷人、辱罵內地的港人還是少數。至於那些別有懷抱、有政治企圖的人們,他們“搞事”自有國法港警對付,沒必要隨他們起舞!(文/終年無休)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