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8

四般閒事 看宋人雅致生活

2015-04-13
来源:香港商報

南宋·五百羅漢圖之備茶及吃茶場景,日本京都大德寺藏。

  【香港商報網訊】點茶、焚香、插花、掛畫,被宋人合稱為生活四藝,是當時文人雅士追求雅致生活的一部分。此四藝者,通過嗅覺、味覺、觸覺與視覺品味日常生活,將日常生活提升至藝術境界,且充實內在涵養與修為。深圳博物館曾舉辦《天府遺珍--四川宋代窖藏文物精品展》,展出的窖藏器物以酒器、花器、香器、食器以及文房用具等日常生活器物為主,造型大都簡約素雅,意趣含蓄沉靜。深圳博物館古代藝術部負責人黃陽興介紹,宋代的人們追求生活情趣與人文意境,深受禪學、理學的影響。他說:「特定的歷史背景造就了宋代器物獨特的氣韻風貌。此次展出的展品展示了宋人雅致的生活情趣、復古的禮儀風貌以及杰出的藝術成就。」香港商報記者 朱求真

  尚古之風達到極致

  在展出的眾多宋代器物的器型中,明顯的上古時期的青銅器的風韻,具有濃郁的廟堂風格。為什麼宋代器物的造型會和上古時期的青銅器產生強烈的共鳴呢?黃陽興說,隨著北宋儒學復興思潮與金石考古學的興起,三代典章文物備受推崇,器用仿古與復古之風盛行。「仿商周秦漢古銅及玉器者甚多,顯然是受北宋徽宗朝帝王提倡的仿古復古風氣影響,這類仿古器皿只能是作為宮廷陳設用品而生產。」

  黃陽興介紹,宋代銅器的復古維新有著極為特殊而深刻的歷史背景。北宋結束了晚唐五代亂世之后,采取崇文抑武的文人治國政策,文人士大夫政治熱情空前高漲。反思前代歷史、重建道德秩序和抵御外族侵擾是宋初士人的共識,恢復華夏正統文化的三代(夏商周)治世成為儒家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儒家經學、金石學與詩文改革思潮正是在這種政治文化背景下興起的。士大夫文物收藏及考古之風盛行。「金石器物的復古維新正是儒學復興的禮制文化要求,其主要表現在兩大方面,一是官方禮器制作的復古,主要用於宗廟供奉以及祭祀天地等;二是民用銅器的仿古創新,主要為茶、酒、花器等日常生活用品,多受官樣器物影響。同時理學和禪學也提升了器物的美學品格。」

  黃陽興告訴記者,宋代文人雅士尚古、鑒賞之風達到了極致。適逢宋代家具變革,高大桌椅取代了漢唐低矮的案幾,文玩陳設成為書桌重要的裝飾點綴。古銅器以及仿古銅器被賦予全新的社會功能,以鼎、簋等作香爐,壺、尊、觚等為花瓶。民間所制仿古青銅禮器更為靈活且多創新。上古青銅禮器已成為生活中實用的香花之具,這些既凸顯了復古風尚又蘊含文人心意,使得傳統的青銅藝術在生活層面得到了復興,并被賦予了有別於三代青銅器的美學格調。

  盛行點茶與斗茶

  「石碾輕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間絕品人難識,镕對《茶經》憶古人。」這是宋代隱士林逋的《煎茶》詩,詩中所吟誦的「石碾輕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兩句,形象描繪了宋代點茶法的場景。據黃陽興介紹,宋人飲茶盛行點茶與斗茶兩種形式。

  黃陽興說到,「點茶」又名「分茶」,是兩宋時期最盛行的飲茶風尚,興起於晚唐五代的禪院。點茶使用的是團茶,即將茶葉制成半發酵的膏餅,飲用前需碾磨成粉末置於茶盞內,再以茶瓶注湯,以茶匙或茶筅攪勻,泛起茶沫,觀其變幻之趣。宋人謂此為「茶百戲」、「水丹青」頗為形象。

  斗茶是比試點茶技巧的一種茶藝競賽活動,以宋徽宗為首的皇室貴族、文人士大夫乃至平常百姓亦多好此道,所用建窯兔毫盞、鷓鴣斑盞等由於易襯托白色茶沫且璧厚利於保溫而備受茶人珍愛。與此同時,景德鎮窯、汝窯、耀州窯以及吉州窯、龍泉窯等所出茶盞同樣受世人喜愛,故北宋禪僧惠洪有「盞深扣之看浮乳,點茶三昧須饒汝」之語。

  黃陽興提到,四川窖藏宋代文物中酒盞及酒臺子、茶盞及盞托是極為常見的兩種日常生活器用,但今人卻往往茶酒用途不分。就此黃陽興解釋,自中晚唐飲茶之風盛行以來,茶酒之具就有相當明顯的分別,制作有金、銀、銅、瓷乃至瑪瑙、玻璃等質地。「宋代整套的茶、酒具各成體系,互不混淆。茶盞托較早見於魏晉時期的青瓷產品,中晚唐以來隨著茶道的盛行而普及,茶托多有深腹以放茶盞。宋時貯酒用小口、鼓腹、長身的經瓶,倒酒、溫酒用注碗,盛酒則用酒臺盞或盤盞。」

  賞花插花風行一時

  宋朝經濟繁榮,文化藝術迅速發展,插花藝術也獲得普及與進步,成就輝煌,舉國上下插花之風亦然盛行。《洛陽牡丹記》有載:「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每到春天都要舉行盛大的花會和插花比賽,熱鬧非凡。

  在黃陽興看來,受理學影響深重的宋代,其清雅、雋秀的時代氣質,反映到花卉文化中,形成了精細描繪,以花抒寫理性的主流。他說,插花不僅追求怡情娛樂,更注重理性意念。「在形式上、內涵上則傾注作者的思想,意趣及品德節操,不像唐朝那樣講究富麗堂皇的形式與排場,而注重花品花德及寓意人倫教化的表現。」

  黃陽興告訴記者,宮廷插花追求富麗堂皇之氣,文人士大夫插花則最講究意境,喜插梅、水仙、蘭、葵、荷、梔子等花,詩詞歌賦中甚多。張道洽《瓶梅》詩云:「寒水一瓶春數枝,清香不減小溪村。」至於民間則重節日插花,黃陽興說,正如《西湖老人繁勝錄》載端午節時「城內外家家供養,都插菖蒲、石榴、蜀葵花、梔子花之類」。婦女頭上插花成為一時風尚,甚至群臣百僚「襆頭簪花謂之簪戴」作為一種朝廷禮儀。

  對於花器的選擇,黃陽興介紹,宋人最推崇以銅瓶、銅鼎等各類銅器插花,梅、梔子、水仙、牡丹、蓮花、芙蓉等皆受追捧。南宋趙希鵠《洞天清錄》中云:「古銅器入土年久,受土氣深,以之養花,花色鮮明如枝頭,開速而謝遲,或謝則就瓶結實。」黃陽興告訴記者,這正是宋代流行銅器養花的原因所在。

  視焚香為日常

  宋代士人視焚香為日常,燕居而求幽玄的清境,實少它不得。黃陽興介紹,宋代的士大夫代表人物黃庭堅有一幀《制嬰香方帖》,現在珍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這張便箋記錄的是黃庭堅憑記憶為朋友錄寫的一個制香的配方。可見,那時,像他這樣的文人士大夫腦子里都儲著些經典制香方子,可見宋代上層社會對於品香一事熱衷到了奮勇上陣、親力親為的地步。

  黃陽興說,香爐作為香事的必備之物,頗受禪宗美學的影響。如楊廷秀《焚香》詩云:「琢瓷作鼎碧於水,削銀為葉輕如紙。」其中三足鼎爐、雙耳簋爐、鬲爐以及樽爐、博山爐等成為文人士大夫追捧的香爐樣式。

  黃陽興說到,除此之外,鴨熏是古代流行的熏香用具之一。宋代文化發達,具有文人意趣的生活用器大盛,銅、瓷鴨熏使用十分普遍。洪芻《香鐠》記載:「香獸以涂金,為狻猊、麒麟、鳧鴨之狀,空中以燃香,火煙自口出,以為玩好。」北宋晏殊《燕歸梁》云:「金鴨香爐起瑞煙,呈妙舞開筵。」明代以成化三彩鴨形香薰最為著名。「張騫通西域以來,隨著西方名貴香料不斷輸入,用香爐燃香以薰居室及衣物的習俗漸盛。銅鴨熏造型起源於漢代銅雁熏爐,唐已有銅鴨熏,如李商隱《促漏詩》有『睡鴨爐香換夕薰』之句。」

  菊花盞與葵花盞

  菊花盞與葵花盞是宋元時期象生花式盞中最常見的兩種樣式。自東晉陶淵明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詠懷以來,菊花便被歷代文人視為高潔隱逸的化身,又宋人流行在重陽時節賞菊、飲菊酒、喝菊茶并做菊糕互相饋贈,簪菊以求長壽吉利,也均是影響菊花裝飾流行的因素。

  黃蜀葵花一名「側金盞」,朝開暮落,所謂「昨日黃花」即是秋葵寫照。葵花盞是仿黃蜀葵花形酒盞,宋人詩多以酒盞或是酒事擬喻葵花,如蘇軾題趙昌黃葵圖詩云「低昂黃金杯,照耀初日光。檀心自成暈,翠葉森有芒。」

  宋代龍泉窯

  龍泉窯是南方地區具有悠久歷史的著名青瓷窯場,遺址廣泛分布於浙江省龍泉縣金村、溪口、大窯等區域。五代北宋是龍泉窯的初創時期,宋元時期最為鼎盛。南宋龍泉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風格,產品豐富多樣,胎色灰白,釉質滋潤肥厚,尤其以梅子青、粉青釉青瓷聞名,成為與景德鎮窯和定窯「競相競奇」的宋代名窯。

  南宋偏安江南水鄉,政府以大力發展海外貿易為國策。龍泉青瓷產品遍及韓、日、琉球、東南亞乃至非洲東岸。國內,其商品市場也覆蓋了南宋的西北邊陲,且多屬高級商品,陝南與四川宋代窖藏中出土的大量龍泉窯青瓷便是很好的證據。

  蟾蜍文房用具

  蟾蜍是中國傳統吉祥靈性之物,可以鎮宅辟邪,生財納福。蟾蜍紋飾起源於史前石器時代之彩陶。秦漢時期流行「日中有三足烏,月中有兔蟾蜍」的圖像。蟾蜍硯滴始於漢代,多為銅質;魏晉時期大量流行青瓷蟾蜍硯滴。

  蟾蜍形象由四足向三足的轉變當始於北宋,其與道教神話劉海戲金蟾故事的傳播密切相關。宋邵雍《夢林玄解》卷二十「蝦蟇吉」謂「若三足者為月宮之蟾,書生夢之,登第羽;士夢之,成仙。」因此古人常以「蟾宮折桂」比喻考取進士,宋人文房用具取三足蟾蜍形,這層寓意是十分明顯的。

  琮瓶

  琮瓶是仿新石器時期良渚文化禮器玉琮形制的花器品種,其器內圓而外方,以像「天圓地方」之說,只是玉器之內圓,上下通透,而琮瓶則加了圈足和底,演化為花瓶。琮瓶始見於南宋,目前所見有瓷、銅、石等質地,瓷器有南宋官窯、龍泉窯制品傳世,元明清以來仍流行。

  盒子

  兩宋時期盒子生產極盛,制作考究,其質地包括金、銀、銅、瓷、玉、玳瑁、螺鈿、木、漆等多個品種;裝飾紋樣也十分豐富,有花卉、龍鳳、飛禽、山水、人物、游魚等各類吉祥或高士隱逸圖案等。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