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9

力倡中國佛教走出去

2015-04-20
来源:香港商報

  研討會現場

  【香港商報網訊】如何繼承與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是目前中國社會的熱點話題。佛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佛教如何走出去,當代佛教如何發展,已經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值此之際,深圳弘法寺與北京大學佛學教育研究中心於4月12日-13日,在北京大學聯合主辦「本煥長老與當代佛教」學術研討會,來自海內外的150餘位專家學者、黨政領導、媒體代表齊聚一堂研討中國佛教問題。

  本老系現代佛教百年縮影

  12日上午9點,研討會正式開始,北京大學佛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四龍教授主持開幕式。王博教授致開幕辭時說本老一生是現代佛教百年變遷的一個縮影。回憶第一次與長老見面,在長老身上獲得很多對世界、社會、人生根本的思考,對長老充滿敬意。感謝周其鳳校長的特別支持,在2011年成立了北京大學佛學教育研究中心,當代佛教發展有了更堅實的基礎。

  國家宗教事務局王作安局長表示在之前的尼泊爾與印度之行,深深感受到當代中國佛教對周邊國家的影響比預想的要深遠得多。

  此次學術研討會,意義非凡:對本煥長老最好的紀念就是關心與推動當代佛教發展。本老是愛國愛教的典範,為法忘生的榜樣,不僅受到中國佛弟子的敬重,更受到海外信眾的贊嘆。通過今年柬埔寨以國家級慶典迎請長老舍利永久安奉與泰國海外首座本煥寺的落成開光,切實地感受到本煥長老在海外的威德。

  願佛教信眾做現世菩薩

  隨后印順大和尚受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的委託代為宣讀致辭。傳印長老致辭中表示此次研討會因緣殊勝,意義重大。本煥長老乃一代高僧,禪門尊宿,一生愛國愛教、真修實證、廣建道場、安僧度眾、弘法利生,為當代佛教的傳承發展,為改革開放后佛教事業的恢復重建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此次研討會的召開為繼承發揚本煥長老留給我們寶貴的豐富法財,促進佛教教育、海外弘法、禪學禪宗和佛教未來發展方向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先生致辭講到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是慈悲行願,本老一生正知正見,正信正修,踐行普賢菩薩宏大志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最后兩願為:恆順眾生、普皆回向。把眾生的意義放在第一位,把眾生的願望放在第一位。長老年輕時刺血寫經幾十萬字,最終因時代動盪,只留下一部《普賢菩薩行願品》,正是長老一生「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最好寫照。希望在泰斗的榜樣和指引下,每個佛教信眾都能夠學菩薩道,行菩薩願,做菩薩行,做一個現世的菩薩。

  高僧大德貢獻不可磨滅

  隨后中國社會科學榮譽學部委員楊曾文先生致辭中表示中國佛教進入了現代后,經歷艱難的轉型期間,涌現了很多高僧大德,為中國佛教適應社會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本煥長老前半生充滿坎坷,年過古稀仍為弘法利生勞心勞力:建寺安僧、紹隆佛教;建立禪門儀軌規範,形成漢傳佛教叢林儀軌;承臨濟禪法,融入時代內容和長老自身對佛法的理解,形成有著鮮明個人特色的禪法,特別將《普賢行願品》的精神融入到禪法中乃歷史首次。他形象地稱呼老和尚禪法為「普願禪」。

  印順大和尚致答謝辭時感謝王局長的關懷和肯定,他說今天舉行「本煥長老與當代佛教」學術研討會,身為老人家的弟子,內心萬分感恩,無法言喻。老和尚圓寂3年來,為報答老人家,不辜負這個時代和眾生,每天努力去做去行,依然覺得不能回報本老和眾生的恩德。長老的百年行願與弘法精神,讓我們重新思考自己,探索佛教未來。弘揚老人家的精神,對人民、國家和民族有重大意義。希望學術界的各位翹楚們發心發願,為中國當代佛教的發展和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推動中國佛教更好前行。

  開幕式后,全體人員在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門前合影,開幕式圓滿結束。本次研討會,除了研究「本煥長老思想與貢獻」,還設立其他四個議題:「中國佛教走出去」戰略與當代佛教發展方向、佛學教育的實踐與理念、禪與禪宗史研究、舍利信仰研究。這些議題的設立,其實都與本煥長老的貢獻密切相關。本煥長老生前有一大願,即要創辦佛學院。2011年9月,在他的推動下,弘法寺佛學院(現更名「本煥學院」)正式開學。前不久,本煥寺在泰國開光落成,以漢地高僧的精神力量凝聚中泰兩國人民的美好心願,形象地詮釋了「中國佛教走出去」的時代內涵與精神價值。(文:南海佛教圖:頓博)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