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95

業內稱李河君靠股市掙快錢

2015-04-24
来源:第一財經日報

  “漢能大了,霧霾就少了。”短短9個字,成了光伏圈最潮的口頭禪。其所包含的環保霸圖與企業家雄心,不言而喻。

  穹頂之下,霧霾之苦,漢能可以帶來一些綠色的希望嗎?

  漢能背后,是中國新首富的崛起神話。李河君的版圖擴張和財富增速令人咋舌。

  李河君被光伏同行們稱之為“李主席”,偶爾公開露面就會遭遇人群圍追堵截,與“外星人”馬云、王健林等商業明星一樣受人矚目。

  對于李河君,政府、合作伙伴及同行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有人相信眼前的李河君就是傳說的那個“做大事”的人,但外界對他并不了解,對他的宏圖韜略也未吃透。而另一種聲音也從未停止:“資本高手”才是對他的真正定位,李河君不是在靠太陽能賺錢,而是靠漢能薄膜發電(00566.HK)的股價發家。

  人們在努力接近真相。

  李河君:對薄膜深信不疑

  據報道,2010年就有兩架灣流G550飛機的李河君,對外界給予的“首富”稱號似乎并不在意。他對媒體說,他和高管在做漢能之前都不缺錢,以前水電站帶來的業務收入就很穩定,天天可以打高爾夫球。

  他對媒體敘述,自己最初賣電子器件,經歷過房地產、礦業及礦泉水、貿易等行業。也有報道稱其發跡于鐵路運輸。

  在做光伏之前,其涉足的是水電產業。漢能控股官網顯示,金安橋水電站于2003年開始籌建。2012年8月,四臺機組并網發電,年發電量超過130億千瓦時。

  有知情人士稱,李河君跨到光伏產業的起因是,當時他想買歐瑞康的薄膜電池設備生產線,但因對方開價高,別人就推薦他看下鉑陽太陽能(漢能薄膜發電的前身,后被漢能收購)旗下的生產企業,做的都是類似產品。

  一位曾在歐瑞康工作的人證實,鉑陽太陽能的收購價,在2013年時預計比歐瑞康的售價便宜近一半。當時100MW的歐瑞康生產線大約售價1億美元,鉑陽太陽能的售價在5000萬美元左右。

  隨后,李河君通過漢能出手并收購鉑陽太陽能的方式切入到了薄膜電池生產設備這一領域。

  薄膜電池有多種技術,為人所熟知的是以下幾種:非晶硅/非晶硅鍺(a-Si/a-SiGe)、銅銦鎵硒及碲化鎘。據同行介紹,目前漢能的幾家工廠內(成都、禹城、河源等)正在運作的生產線技術主要是非晶硅鍺的生產線,其中河源基地還有歐瑞康的生產線。

  雖然薄膜市場不如晶體硅市場(相對于薄膜的另一種光伏技術,約占市場80%以上份額)那么紅火,但是李河君還是堅持了下來。而當年幾乎與他同時涉足類似薄膜技術領域的公司,有的已轉型晶體硅電池和電站了(如正泰集團),有的則關閉了生產線并陷入困境[如無錫尚德已破產重整,并被順風清潔能源(01165.HK)收購)]。

  據稱,盡管李河君背后有技術團隊給他提建議,比如上馬晶體硅電池項目之類的,但他依然醉心于薄膜技術路線,對該技術給市場帶來的革命性變化、對人類生活環境的徹底改變深信不疑。李河君曾對媒體表示,“我們相信,薄膜發電可改變世界和能源格局。”

  買下好技術

  多位熟悉行業和漢能的人士表示,李河君早在2012年起開始買入一些低價高技術的薄膜公司,其對薄膜技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視野也較寬。

  2012年9月,德國Q.Cells將其薄膜光伏子公司SolibroGmbH(下稱“Solibro”)移交給漢能控股。彼時漢能計劃把Solibro的薄膜產量提升至每年100兆瓦。

  2013年1月10日,美國光伏企業MiaSole也被李河君收入囊中。德、美兩公司的技術都是目前薄膜電池中的新晉佼佼者——銅銦鎵硒。

  此外,漢能也已通過購買美國AltaDevices公司,掌握了目前世界最領先的砷化鎵(GaAs)柔性薄膜電池技術。該企業的雙結電池片的發電效率可高達30.8%。不過有專家稱,這一效率所對應的成本極高。

  “這是一個有大運氣且能看到未來大趨勢的人物。他曾說,別人看的是1~2年,漢能看的是未來3~5年。”一位離職漢能的技術專家就表示,李河君在近幾年來把國際上最先進的薄膜技術都買到了,且出價并不高,未來再通過國產化的方式實現大規模的量產,那么漢能的未來將可能是不可限量的。

  “我們現在還在做裝備國產化,2014年底河源基地已經有100兆瓦的CIGS(銅銦鎵硒)生產線投產,今年還有1GW(吉瓦)CIGS投產。”李河君在今年2月接受媒體專訪時透露。

  銅銦鎵硒技術的特點之一是,可做成柔性薄膜。有專家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輕鋼結構的屋頂上,用晶體硅和雙玻組件安裝的話,分量較重(如晶體硅每平方米就有19到23公斤),安裝不便;而柔性薄膜的重量是每平方米約3.5公斤,適合這種屋頂。

  而中國的屋頂電站現在也是最受關注的光伏需求市場之一。假設李河君所稱的薄膜電池最新技術國產化成功的話,那么搶占部分國內屋頂電站并架設薄膜電池的計劃,將會有不錯的“錢”景。

  據介紹,薄膜電池可被廣泛應用到移動電子產品、可穿戴設備、太陽能無人機、衛星等高科技領域。辦公樓、衣服、帽子、書包、手機及汽車,只要貼上薄膜電池,就能成為發電站。

  另一種聲音:股市賺錢快

  雖然懷揣著薄膜商業化的夢想,但“漢能系”的部分生產基地遲遲不能跟上計劃,漢能薄膜發電的股價又持續飆升,有人懷疑李河君在通過給市場參與者“講故事”,靠股市掙錢。更何況,漢能的商業模式即使對一些業內人士而言,也并非一下子能看懂。

  漢能某生產基地能源主管機構的一位人士表示,“漢能是當地工業區最大的企業,進園區之前就有承諾,幾年達到多少投資、產生多少效益,但3年多了一直沒有投產,現在處于停滯狀態。”漢能以要修改技術路線為由,緩建了當地的工廠。

  一家光伏同行企業的高層人士對記者表示,“對于漢能的項目,沒什么好談的,他們的操作思路與我們完全不同。我們不需要遮遮掩掩,項目建設時間點卡得很緊,目的很單純,就是做出東西趕緊開賣。我們從建廠到投產,只用4~5個月,但漢能用了三年才建完(工廠)。”該高層進一步指出,業內對漢能的看法趨同,其形象包裝上非常厲害,一些光伏行業網站頭條多數都是漢能,“你別看它現在沒建好,但到該對外宣傳展示的時候,漢能一定是做得‘最好’。”該高層還調侃道,漢能薄膜發電的市值此前半年從400億港元飆升了3000億港元以上,“要是誰買了就發了”。

  也有地方能源管理機構的人士持這種觀點。“漢能的模式就是在資本市場賺錢,不是靠賣組件來賺錢。”該官員還透露,政府引進漢能兩年多,但對于漢能生產基地的實際情況并不了解。

  一位港股分析師表示,李河君這些薄膜技術方向是很不錯,商業應用前景也誘人,但現在不知道該如何去對漢能薄膜發電進行估值。

  他表示,漢能薄膜發電的商業模式很獨特,主要業務是將薄膜電池生產線賣給母公司,但這種操作“我看不懂”。

  該人士的疑惑還在于,在正常情況下,中廣核電力(01816.HK)的市值要遠高于漢能薄膜發電,但23日收盤時,兩家公司的市值分別為2036億港元和3283億港元,目前后者的市盈率近70倍。

  看不懂漢能的大有人在

  有財經界人士曾對漢能提出多項質疑。表面看起來,特斯拉和宜家都是漢能的合作伙伴,漢能最新開出的上海以太陽能發電為主題的體驗及展示中心,直接設在了上海最貴的地段之一——南京西路上的天安中心一樓。原先這里是奔馳汽車的展示廳。漢能的“高大上”,甩了整個中國光伏行業好幾條街。

  但實質上,漢能薄膜發電的業務結構多年都是單一大客戶(母公司漢能控股);投產的技術工藝也不是行業主流;每年賣給母公司的不是薄膜電池板,而是制作薄膜電池板的設備;外界從來了解不了公司電站的實際持有、交易數量;它的產能永遠比產量大。

  漢能常務副總裁代明芳在談到工廠時曾表示:“在這個階段,它們必須要賠錢。但最后,不會有任何問題。假設說你有一座大房子,有四間臥室需要裝空調,但你只會使用一間臥室,那么這跟四間臥室全部使用是截然不同的。”代明芳也承認,漢能集團的太陽能電池制造這一塊業務在賠錢。

  不過,對于漢能薄膜發電的價值,李河君不這么看。“有了滬港通,內地很多素質層次較高的投資者讀懂了漢能,知道薄膜發電、移動能源有無限的想象空間……我認為滬港通是漢能市值的主要推手。”他曾公開表示。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