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記者 潘敬文
盡管手機用戶數量,寬帶用戶數量均持續上升,根據近日廣東省通管局公布的截止至今年3月份的數據,顯示廣東省電信業務收入再次為負增長5%。據了解,這已經是持續6個月的下滑。業內人士分析,受新興互聯網業務沖擊,日益管道化的運營商正落入增量不增收的“困局”。
連續多月增長比為負
根據廣東省通信管理局在其官網公布的最新統計信息顯示,廣東省的“電信業務收入”在今年3月增長比為5%。
據記者了解,從去年9月以來,廣東省的電信業務增長一直處於負增長狀態。2014年9月至12月的增長比數字則分別為-0.5%,-1.5%,-2.1%,-2.5%。進入2015年,廣東省電信業務負增長的狀態進一步擴大。今年1月電信業務的增長比為-6.1%,2月的增長比為-4.5%。而在2014年9月之前,除了個別特殊時間點,廣東省電信業務收入一直處於正增長狀態。
盡管電信業務處於負增長,但同期的另一些關鍵指標,諸如移動電話用戶數量,互聯網寬帶用戶數量等卻始終處於增長,這意味著廣東省三大運營商正進入增量不增收的狀態。
運營商傳統業務低迷
“增量不增收”的問題正困擾全國運營商,2015年第一季度公布的財報數據顯示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的淨利潤同比均有所下降,分別下降9.0%、5.6%、4.2%。
根據公開數據,截止至2014年,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超過2億戶,移動寬帶滲透率超過45%。但在越來越多用戶使用互聯網的同時,全國電信業務收入的同比增長不足6%。2014年非話音業務收入占電信收入比例由上年53.2%提至58.2%,其中移動數據及互聯網業務收入從17%提至23.5%,短信業務量和收入降幅則均超10%;移動話音業務增長低迷,去話通話時長同比僅增1%。
業內一位分析師表示,隨著信息消費的快速發展和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占據產業鏈核心地位的電信運營商的境況卻有些日薄西山的意味。
增量不增收根源所在
原因1 通信資費快速下滑
在上月底舉行的工信部2015年一季度工業通信業發展有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對媒體表示,2014年跟2011年相比,移動流量資費下降了60%,寬帶的資費水平大概下降了30%。但聞庫認為,下降的幅度跟社會的期望、用戶的要求還是有一定差距,成本降低和充分競爭還有進一步的推動空間。通信資費快速下滑是運營商利潤和收入大幅降低的重要原因。
原因2
網絡電話沖擊傳統業務
業內資深觀察人士,艾媒咨詢董事長張毅向記者表示“流量收入高速增長是一個事實,但這幾乎無法彌補傳統語音和短信收入帶來的損失。”越來越多的語音溝通是在包月的寬帶網絡中進行,而不是通過語音電話進行,讓運營商傳統業務越發受沖擊。
根據比達咨詢(BigData-Research)最新發布的《2015年第1季度中國網絡電話應用市場研究報告》顯示,隨著微信電話本、觸寶電話、360免費電話等的高曝光度,使得了解網絡電話的人群迅速增加,中國網絡電話應用用戶規模從2014年第1季度的0.97億到2015年第1季度的1.72億,因而導致了運營商傳統通信服務收入的嚴重下滑。
相關鏈接
員工離職投身
互聯網創業
在運營商工資“跌跌不休”的同時,互聯網公司業務卻風起雲湧。很多在運營商體系內失意的員工,紛紛選擇跳槽到互聯網相關行業和創業。
上周日,有中國移動員工在廣州組織了一場運營商前員工創業的投融資會議。包括同創偉業、追夢者基金、達晨、IDG、紅杉資本、中科招商、海彙基金等一些知名的風險投資機構參與了會議。一位負責人向記者透露,去年至少有超過200名中層員工離職,這其中包括不少重要的管理人員。
記者觀察
運營商管道化好事還是壞事?
運營商淪為“管道化”,收入日趨下滑,盡管讓三大運營商的財報並不好看,但對於國家信息化發展,卻未必是壞事。運營商收入的高速發展,本質上是對通信市場壟斷的結果。
10年前,是運營商發展最高速的時候,須知當時為了確保運營商的利益,連Wi-Fi都被禁止使用。第一代蘋果iPhone入華時,必須屏蔽掉Wi-Fi功能。為了使用Wi-Fi降低上網資費,沒有被屏蔽Wi-Fi的水貨手機大行其道。試問,這樣帶來的運營商高額利潤,又有什么意義呢?
而現在,運營商日益管道化,實際上只是逐步將自身放在了正確的定位——為國家提供信息化基礎設施,而不是與民(營企業)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