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林毅夫:“一帶一路”彰顯中國影響力與發言權

2015-05-18
来源:第一財經日報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世界銀行[微博]原副行長林毅夫于日前在“中國自由貿易區與開放新階段”高峰論壇上表示,“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可謂恰逢其時。

  “一方面中國正從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發展為高收入國家,必須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市場以及資源;同時作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應在國際上承擔相應責任,也該有相應影響力和發言權。”林毅夫表示。

  林毅夫認為,“一帶一路”戰略是符合國內、國際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不僅能夠讓中國有一個更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幫助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可以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國家現代化夢想。‘一帶一路’之所以能夠得到57個國家的響應,最主要的原因是,這不僅是中國自己的利益,還將創造一個國際和平的發展環境。”

  在他看來,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在基礎設施建設、外匯儲備、所處發展階段三方面都具有明顯優勢。

  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上,中國不管是從產業還是建設能力方面都有優勢。基礎設施建設往往成為限制發展中國家發展的明顯瓶頸,如果中國能幫助這些國家解決基礎設施建設問題,無疑會受到發展中國家的歡迎。

  在資金方面,中國目前有3.7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展望未來,中國每年的外匯儲備還是會增加。“所以中國用這些外匯儲備來支持這些基礎建設的能力不管從資金來看還是建設能力來講,都是非常優越的。”

  中國所處的經濟轉型階段,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合作共贏的機會,這也成為“一帶一路”戰略提出的優勢之一。

  “前期中國以勞動力密集型加工業的快速發展,讓中國變成最大的出口國和世界工廠。而現在隨著經濟發展的上升,中國在勞動力密集型的加工業上失掉比較優勢,開始要把這些勞動力密集型的加工業轉移到其他工資水平比較低的國家,而且要轉移出去的規模非常巨大。”林毅夫說道。

  “在上世紀60年代,日本整個制造業的規模是970萬人,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亞洲四條小龍之一的韓國,制造業規模是230萬人,新加坡只有50萬人。而中國的整個制造業,按照第三次工業普查是1.25億人。所以我國‘一帶一路’提出后,不僅為了中國的利益,讓中國能夠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和資源,同時可以創造一個國際和平的發展環境,給其他發展中國家帶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他表示。

  此外,在回顧中國經濟走過的歷程以及對未來經濟預期時,林毅夫依然充滿贊嘆和信心。

  “中國從1979年開始,由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在過去這36年的過渡轉型期,國內生產總值(GDP)平均每年增長9.7%,對外貿易增長46.4%,中國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林毅夫指出,“2009年時,中國GDP超越日本,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時,中國的出口超過了德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出口國;2013年,中國的貿易總量,也就是進口加出口超過美國,變成全世界最大的貿易國。并且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在2014年,中國已經超過美國,變成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林毅夫認為,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仍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根據各種產業的特性,發揮好有效的市場和有為的政府“兩只手”的作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即使在相對不利的國際環境下,中國經濟也能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到2020年前后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