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
艺术博览会成了低端展销会
艺术博览会成了低端展销会
现在的艺术博览会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却在一片“繁荣”中变了味道。不少打着“国际”旗号的艺术博览会品质低下,参展商也是良莠不齐,甚至不乏游商的身影。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原本高大上的艺术嘉年华开始沦为低端的展销会呢?
艺术博览会为何受追捧
艺术博览会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的人气和资源流动,这深为参展机构所看重,也成为他们频繁参加各大艺术博览会的动力。据艺术市场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至少有180场国际性的艺术博览会。美国全球占比最高为39%,欧洲38%,亚洲12%。排名前22位的艺博会吸引100余万参观者,艺术博览会销售额达到98亿欧元,博览会也在推动场外交易和会后交易。
可以说,艺术博览会所带来的可观销售业绩,进一步激发了参展商的热情。反过来,这也让艺术博览会的数量出现激增。严格意义上来讲,艺术博览会的功能更多应该是品牌展示,而非局限于销售。但在中国发展的十几年中,很多艺博会俨然已经成为一种以销售为目的的交易平台。
对于这种现象,中国文玩行业协会副会长、北京市古典红木家具商会副会长于鸿雁表示,首先,艺术博览会在中国是贸易行为,这是传统环境使然,因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集市贸易的商业形式。其次,就行业特性来说,信息并不是很对称,艺术爱好者不知去哪里淘宝,商家也在到处寻找买家,而艺术展会恰好为两者搭建了一个平台。再次,公众对艺术展会有着错误的认识和理解,大都有一种捡漏的心态,之所以愿意在展会上买东西,其实是错误地认为展会便宜。
低端化也是无奈之举
虽然收藏群体在不断扩大,但在艺术展会大面积出现时,购买群体分流严重。对于参展商而言,甚至会面临选择哪家艺术展会的苦恼。不可否认,展会为参展商提供了很多销售机会,但与此同时,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参展商的成本压力。
据统计,2014年全球经销商参加艺术品博览会成本总额达23亿欧元。虽然没有针对中国市场的精确数据,但参展费用肯定也在持续增长的过程中。一般展会的标准展位(3m×3m)大概在8000-1.2万元左右,上规模的大型艺术博览会可能达到5万元左右。那么,如何实现销售赚回参展费就成为很多展商需要考虑的问题,甚至有的展商为了参加更多的展会,不得不关掉了实体店面。
一般而言,艺术展会的档次决定了参展商和观展人群的层次,这取决于主办方的组织能力、宣传推广以及业内资源的积累等。其实,国内也不乏好的艺术展会,但很多展会举办几届之后就已经风光不再,不少参展商只能靠兜售一些低端的工艺品来盈利。比如,5月8日-11日在农业展览馆举办的2015中国北京珠宝玉石艺术收藏博览会(北京珠宝展)较往届出现了品质下滑的迹象,有的参展商直接打出了“清仓甩货全场20元”的条幅,甚至个别展位还出现了空置现象。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这种现象不可避免。一方面,展会数量太多,招商并不简单,能够撑起所有的商铺已属不易,设立门槛筛选的余地很小。另一方面,参展商要想赚回场租就需要多卖货,而低端产品更容易在销量上有所突破。
于鸿雁对此表示理解,他指出,“目前艺术展会的参展费用并不低,而且包装、运输很麻烦,容易出现损坏,所以一般不会带太好的东西。展会方面如果出现招商困难的情况就会放水,这也是展会品质进一步出现下滑的原因”。
优胜劣汰是必然趋势
对于遍地开花的艺术展会,很多业内人士表现出包容的态度。有人认为现阶段出现的问题是展会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但也有人认为艺术展会门槛过低,引发的恶性循环将使得真正有实力的参展商选择逃离。
其实,艺术展会可能并不是淘宝的最佳去处,一分钱一分货,而且展会卖得也并不便宜。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研究员季涛表示,“现在很多艺术展会都做滥了。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行业乱象,还是因为买家不懂让不良商家钻了空子”。
在于鸿雁看来,如果购买者上当受骗,被蒙的主要就是错误认知。文玩行业沿袭了古玩的一些传统习俗,购买全凭眼力。因为真假好坏确实难辨,国家也很难颁布一个具体的标准,还是要承认历史传统、承认艺术品的复杂性。建议在艺术展会上多逛、多学习,别总琢磨着捡漏。
另外,于鸿雁在采访中提到曾有朋友在某展会上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买到盔犀鸟头骨,最终却发现是塑料制品,建议消费者切勿轻信展商忽悠,因为盔犀鸟、象牙等都是国家明令禁止买卖经营的违禁品,一般不会出现在展会上,而且此类交易买卖涉嫌违法,被骗维权难度很大。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艺术展会的高密度和低端化呢?季涛认为这一市场还是应该放开,交由市场来选择,由供求关系来确定,与拍卖行业一样,艺术展会也会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艺术展会只对参展行为负责,也没有相应的监管部门,只能靠行业自律,所以展会行业的规范还需要一个过程。”于鸿雁表示。
北京商报典藏周刊调查小组/文韩玮/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