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航班延誤時,旅客最常聽到的原因是“天氣原因”或“流量控制”,但實際上,航企自身問題仍舊是航班延誤最主要因素。昨日,民航局發布的《2014年全國民航航班運行效率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去年我國航班正常率連續第四年下降至68.37%,更值得關注的是,報告中還披露了十大航班延誤最為嚴重航企。
據悉,2006-2014年,我國航班量持續快速增長,九年間增長了130%,年均增長達10.8%,但是航班正常率也呈下滑趨勢,2009年之前正常率都在80%以上,2010年開始持續下降,2014 年下降到了68.37%,年均約下降1.46%。
民航局表示,全國航班量排名前十位的航空公司中,航班正常率最高的前三位航空公司依次是國航、南航和四川航空公司,正常率均高于70%。 而10家航班正常率低于65%的航企中,中聯航排名墊底,僅為55.57%;河北航空公司其次,正常率為58.82%,其余航企還包括廈門航空、西藏航空、重慶航空等。而幸福航空公司則被指因自身原因導致航班不正常的比例最大,達到50.49%。
業內人士曾分析,民航總局統計的“航空公司自身原因”主要包括飛機晚到、調配原因、機械故障及空勤人員操作延誤等,而其中飛機晚到是最重要的原因。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曾告訴北京商報記者,不少航空公司為多獲利,把航班安排過密,這樣一旦一架飛機出現問題,會連累后面很多航班。雖然民航出臺過延誤賠償的規定,但賠償金額并不高,延誤問題也難以引起航企的足夠重視。
另外,報告還顯示,去年,我國延誤時長在30分鐘之內的航班最多,占到總延誤航班的36.09%;4小時以上的延誤航班量占2.88%;還有約2.76%的不正常航班為取消、返航或備降航班,沒有記錄延誤時間。
而多家熱門機場的運營數據也折射出國產不少航企飛機都“熱得發燙”,由此增加了機場和航空公司的運營難度。“每日7:00-22:00之間的15個小時為機場繁忙時段。該時段內,北京、上海虹橋、廣州、深圳、成都和重慶機場的平均小時起降架次都超過了民航局公布的小時容量,說明機場和空管保障單位每天都長時間處于超負荷運行狀態。”民航局相關負責人稱。更令人憂心的是,由于飛機頻繁“遲到”,讓航企和旅客間矛盾激化,這不僅影響了航空的競爭力,更使航空安全受到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