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石家庄6月11日电 (高红超)在中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与中华古籍”摄影大赛优秀摄影作品巡展启动仪式11日在河北省图书馆举行,巡展将在中国30余省份150余家图书馆举行。
“中华民族是以文字和书籍来传播历史的,古籍是中华文明的根脉。”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说,但古籍不像瓷瓶、青铜器、金银饰品那样吸引人,怎样让古籍走向大众,提高民众古籍保护意识,把小众事业变成大众事业是古籍保护面临的难题。
为拉近古籍与公众的距离,中国图书馆学会秘书长霍瑞娟介绍,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中国图书馆学会联合举办的“我与中华古籍”摄影大赛活动于今年初开始筹备,从近3000张作品中评选出了150余幅获奖作品,旨在借助镜头再现古籍保护工作场景,讲述古籍背后的故事,让公众了解古籍、认识古籍,增强保护古籍的意识。
从现场展览的一张张照片上,人们可以看到边远地区古籍普查者开展工作的艰辛,静坐在修复台前的古籍修复师如同“外科医生”一样精心修复着每一张破损的书页。
张志清讲述了西藏阿里地区古籍普查照片背后的感人故事。他说,在阿里开展古籍普查难的是,大量藏文古籍在寺庙里,但普查者进入不了寺庙,为开展普查,寺庙把古籍放到外面草地的毯子上,尽管阳光毒辣,还要睡在山洞,牵着马带着锅碗瓢盆在野地里吃饭,普查者依然坚持工作。“以前以为阿里地区没有古籍,但普查后发现90多家单位收藏古籍,还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了元代刻的藏文经,成为雕版印刷术在元代时传到西藏的重要证据,不亲临一线就不会有这样重要的发现。”
由于古籍修复工作基本上是手工劳动,古籍保护的另一问题是古籍修复人才奇缺。张志清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2007年开始实施时,古籍修复师不足100人,全国却有三分之一存在破损的古籍需要修复。
张志清透露,8年来,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古籍收藏单位从2007年的800多家增加到2800多家,发现的存世古籍数量从3700万册增加到5000多万册,1137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并有166家古籍收藏机构被命名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古籍收藏保管条件也得到显著改善。在人才培养上,除师傅带徒弟、高等院校培养外,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也已开办137个培训班,培养了1700多家古籍收藏单位的7300多名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