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中国作家纽约书展“遇冷”不值炒作

2015-06-12
来源:文汇报 

 中国作家纽约书展“遇冷”不值炒作  

  “中国元素”在纽约近期举办的两场文化盛宴中都成了各方瞩目的焦点:其一是在被誉为美国“戏剧界奥斯卡”的托尼奖颁奖盛典上,由来自中国的文化公司领衔出品的剧目获得15项提名,成为颁奖礼一大亮点;其二则发生在上月底的纽约书展,中国作家“遇冷”的消息被炒得沸沸扬扬,反倒在网络上更为“知名”。

  此次纽约书展是中国首次作为主宾国参加美国书展,以主宾国的身份力邀150多家出版社的300多位成员,展出近万种图书,外加二十多位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作家,组成的阵容可谓豪华,也实实在在刮起一股“中国旋风”。但一篇“中国当红作家在纽约书展的签赠活动门可罗雀——甚至连逗留的麻雀都没有”的文章,却对中国的主宾国活动进行了冷嘲热讽,并在网络上引起不明真相的网友的疯狂转载。

  书展安排客观因素不容忽视

       毫无疑问,仅仅因为几张现场的冷清照片就大做文章,贬低中国作家乃至中国元素在纽约书展所带来的效应,显然有失公允。中国作家纽约书展“遇冷”固然与语言和文化差异有关,以及美国本土读者和出版商对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的接受程度还不够,但在记者看来,有一些客观因素也不容忽视。

  首先,书展主办方对中国作家的签赠活动在组织安排上确实存在一些偏差。比如,原定有中国作家参与的签赠活动,活动预先宣传的签赠时间地点与实际安排不一致。本报记者与其他几位同仁就遇到这一情况,按照事先安排好的签赠安排,去寻找一位钟爱的作家却找不到,现场的工作人员也不能提供帮助,导致最后也未能如愿。

  其次,与国内书展不同,美国书展对专业日和公众日划分严格清晰,活动安排也会有所差别。专业日以图书从业者的论坛和交易为主,公众日才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以本届书展为例,书展共持续五天,前三天是图书博览会,这是只针对出版界专业人士、图书业从业人员和作者的活动,由于是行业活动,票价不菲;而后两天才是面向大众和普通读者的书展日,票价相对便宜,签售以及与作者的互动交流活动主要集中在后两天。而中国作家的签赠活动基本都集中于前三天的专业日。

  中国文化传播面临挑战与机遇

  由于整个纸质阅读市场的萎缩,纽约书展现场并未如外界预想的那么火爆。在书展专业日第三天临近闭馆前两个小时,已经有很多展台人去书空,个中原因可想而知。此外,在书展现场签赠活动“遇冷”的,也不仅仅是中国作家,不少美国作家也并未因“本土”身份而受到格外“优待”。

  记者在书展现场采访到一位来自美国好莱坞的畅销书作家,其现场的签赠活动也甚是冷清,在问起他在一个小时的签赠活动期间共签出多少本书时,他有些尴尬地表示记不太清了。据记者现场估计,该作家共赠出图书至多数十本,在记者与其七八分钟的交谈期间并未见有人问津。

  此次“中国元素”能登陆纽约这两场文化盛宴,其实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而中国文化想要在西方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还面临着不小的挑战与机遇。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美国只有3%的出版物是翻译作品,其余均为英语作品;在全部翻译作品中,又仅有3%由中文翻译而来。在美国受欢迎的作家几乎都是用英语写作,这也说明了跨语言、跨文化传播的难度。纽约时代广场传媒有限公司在百老汇专门从事中美文化交流,该公司总经理叶青对记者表示:“中国文化‘走出去’,不能一味追求契合西方口味,而丢掉中国文化的魂,丢掉中国人对真善美的理解,丢掉中国人的审美取向。”他还表示,中国文化在与国际对接中,如何在国际市场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潜移默化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是中国文化界非常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