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查整治最後期限已過 高爾夫球場遊走在“破立”之間
6月30日是全國清查整治高爾夫球場退出、整改的最後期限。去年11月,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等中央11個部門開展高爾夫球場清理整治行動,全國600餘家高爾夫球場面臨整改。中國青年報記者今天獲悉,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等相關部門已要求各地方政府上報清理整治結果,數據彙總後將向社會公布。
7個月來,北京郊區某高爾夫球俱樂部副經理沈玲(化名)已漸漸熟悉了清理整治工作的節奏,因此,她並未把6月30日視作俱樂部可以松一口氣的日子。在她看來,盡管清理整治工作已告一段落,但“各俱樂部客源至少下降了20%~40%不等”的經營狀況,依然讓球場處在“10年來經營業績最低的時刻”。
不過,與今年3月30日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等相關部門網站上公布的66家被取締的高爾夫球場相比,沈玲工作的俱樂部“還保留了競爭的可能,市場經過了一個篩淘的過程,今後的環境也值得期待。”
一批官員“栽”在與高爾夫球有關聯的腐敗上
被取締的66家高爾夫球場,涉及到23個省(區、市)。其中,山東省取締高爾夫球場數量多達8家,雲南省和廣東省分別取締高爾夫球場6家,球場主要集中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及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中部地區。據知情人士透露,球場被取締的主要原因除了大量違法占用耕地、林地等資源,觸碰“政策紅線”外,“有28個球場屬於瞞報、漏報的情況。”
瞞報現象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過去10餘年,中國的高爾夫球場屢遭禁止卻異常繁榮的關鍵性問題。上世紀80年代初,高爾夫進入中國,這一在招商引資上頗有貢獻的項目受到“鼓勵”,但隨著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和城市人口流動的加劇,高爾夫球運動的消費主體逐漸確立為“新富人群”,不少官員也逐步進入高爾夫球場,“限制”的聲音漸漸出現。
“在大幅拉動投資、房地產變熱的情況下,高爾夫球場出現了大幹快上的局面。”在國家體育總局小球運動管理中心原副主任崔志強看來,盡管2004年國家曾出台禁令嚴禁新建高爾夫球場,但當時的經濟形勢及考核官員的政績觀還是催生了一批“沒有合法身份”的球場。據前述知情人士透露,“除了對球場的用水,汙染、土地管理都沒有配套的法規,連審批部門都五花八門,旅遊局、體育局,甚至鄉鎮的有關部門都可以批建高爾夫球場。”
隨著中央“八項規定”出台,反對奢靡之風漸成社會共識,高爾夫球場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整治力度。包括近期被調查的商務部合作司司長王沈陽、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的交通部綜合規劃司司長孫國慶等,一批官員紛紛“栽”在與高爾夫有千絲萬縷聯系的腐敗問題上,其中,既有國家部委的司長,也有地方規劃局局長,以及國企高管。
要考慮如何做好善後工作
但在整治過程中,一些現象也成為熱點問題。最近,微博上一則山西政府扶持的廢舊礦區改造項目面臨被取締的消息在業內引起反響。據了解,“該項目是響應當地政府號召,對荒山荒坡和廢棄工業用地進行綜合整治,建設的體育休閑綠色生態園”。
崔志強認為:“勒令一些侵占了農田或對環境、水資源可能造成直接威脅的球場恢複原狀的初衷是好的,但可能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面臨環境被二次破壞的窘境。有些球場是將垃圾場改造後建成的,本身完成了對環境的綠化美化過程。按照有關規定,‘恢複原狀’該如何解讀?”
這種被視為“一刀切”的做法受到不少業內人士質疑,但也有專家表示,我國高爾夫球場問題複雜,“如果區別對待,很容易又不了了之”。以廣東惠州的青龍高爾夫球場及巽寮寶興高爾夫球場為例,在媒體的報道中,一家是“從未實際存在過的高爾夫球場卻出現在今年3月公布的取締名單當中”,另一家是“被下令取締4年仍成功上報備案的高爾夫球場”。針對未建成球場和此前已被清理球場被列入清理整治名單的情況,相關部門負責人在回應時表示,“部分球場雖然沒有形成實際經營的球場項目,但存在地方政府采取措施後,球場又動工的可能,應當列入取締的范圍,接受社會監督。而個別球場多年前已被取締,又出現死灰複燃的情況,影響惡劣。”
在行業經曆過“洗牌”後,崔志強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對球場來說,泡沫的東西少了,原來潛在的風險也降至最低。行業需要內省,思考怎么面對、適應環境,但在通過清查整治讓違規球場消失的同時,如何讓大部分球場合法,這是大前提。“應盡量避免‘一刀切’的情況發生,至少要考慮如何做好善後工作,處理不好同樣存在嚴重傷害政府公信力的風險。”
崔志強所說的善後工作,即政府、企業、俱樂部會員、員工等各方權益如何得到保障,“這需要一個系統的解決方案”。
球場清理整治不一定要用“推土機”
據記者了解,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等部委正在研究起草規范高爾夫球場建設規范性文件。“高爾夫在發展中出現過問題,但不能完全否定市場對項目的需求,中國人多地少,可利用的土地資源有限,不可能大規模發展,也不可能不發展。”相關部門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未來會對土地、農藥、水源、審批路徑等問題進行規定,同時,也會在選址上考慮荒山、垃圾場等用地。”
“在未來的規范性文件中,區分土地的不同性質,開發垃圾場、荒地、工業廢棄地等此類用地用以高爾夫甚至其他新興體育項目的發展,是積極理性的,會實現多贏。但現在的土地政策和部門規章對此還有約束,要實現這種多贏的結果必須對現有的一些不合理政策進行調整。”在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胡林看來,政府不能關起門來制定政策,而應該廣開言路,多方聽取意見。除了各個部委之間的溝通,也應征求行業從業人員及相關專家的意見,“政府對於高爾夫行業的充分了解,對行業的利弊得失的理性認知,是出台行之有效的引導政策的前提。否則,如果政策有失偏頗,會影響政策的權威性和順利實施。”
近日,胡林在中國政府網“我向總理說句話”欄目向李克強總理寫信,呼籲政府在高爾夫清理整治工作中,要以科學、真實的數據作為依據,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去認識、評價對待高爾夫產業的發展。
在部分業內人士看來,“清理整治不一定要用推土機,也可以扶持轉型”。北京高爾夫球運動協會常務副秘書長范越表示,高爾夫就是一個運動項目,但“貪腐”、“貴族化”等標簽早已讓高爾夫球場被抹上了“神秘色彩”,“如果將來能多一些公益性球場,讓更多人參與到高爾夫項目中,勢必有利於項目持續健康發展,但這需要政府在稅收、土地等政策上有所付出。”畢竟,隨著時代發展,“不少孩子已逐漸成為高爾夫消費的重要群體,如果有一個公平健康的行業環境,高爾夫球會因其體育項目的魅力煥發出生命力。”(記者 梁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