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外來務工群像
近千萬外來務工群體在為深圳的發展注入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南都記者日前從深圳市總工會獲悉,其曾主持的一項“深圳新生代農民工生存狀況調查”顯示:深圳新生代農民工大多數沒有務農經歷,一年也難得回一趟農村,渴望城市生活,對未來充滿信心。農村回不去,城市又難以融入,不少外來務工群體都存在身份認同危機。
超八成新生代農民工無務農經歷
研究中的新生代農民工是指80后、90后外來務工者。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明顯高于老一代,他們大部分接受過9年義務教育,受過高中教育的要多于受過初中教育的,小學文化和文盲比例低,受過初中教育的占33 .7%,受過高中教育(中專/中技)占44 .9%。在老一代中,受過初中教育的有40 .4%,其次是受過高中教育的有38 .2%,小學文化程度、文盲的比例要多于新生代農民工。
盡管新老兩代農民工大部分從事的是勞動密集型工作,但就業結構有所改變,新生代農民工從事加工制造業的居多,占50 .6%,其次是從事第三產業的較多,包括從事零售批發商業、IT服務業和賓館餐飲娛樂業,共有35%。從事建筑業的較少,只有3 .9%左右。而老一代從事建筑業的比例有16 .7%。老一代從事管理類工作的比例要高于新生代,這與老一代工作時間長、資歷深有關,但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新生代面臨著更為緊張的就業環境。
和老一代農民工不同的是,經調查發現新生代農民工中有務農經歷的占14 .6%,沒有務農經歷的占85 .4%。可以說他們是沒有務農常識和經驗的中國式農民,僅在戶籍上保持了農民的身份。
深圳是個移民城市,有43 .8%的人表示喜歡深圳,認為深圳充滿活力,明確表示想長期留下來。新生代愿意留在城市的愿望比老一代強,且只有1%愿意回農村務農,低于老一代愿意回鄉務農4 .3%的比例。
新生代農民工也很吃苦耐勞
35歲的張小姐是深圳一家政公司的文員。她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都在老家由孩子的奶奶帶,加上其他兄弟姐妹的孩子,孩子奶奶一共要帶4個孩子,還要照顧一個80多歲的老人,張小姐在深圳打工的大部分錢都寄回了老家。
在不少人眼中,80后、90后有很多不靠譜之處,而調查顯示,新生代農民工仍然屬于吃苦耐勞型,收入和消費均低于老一代農民工,一半以上有儲蓄習慣,具有強烈的家庭責任感。調查中有86 .9%的人寄錢回家,每年寄回家鄉平均費用為4244.2元,占其總收入的19.2%。新生代平均1.24年回鄉一次,一年回去一次的最多,占71%,平均每次回鄉費用2504 .2元,占其總收入的11 .4%。在城市中打工本來掙得錢不算多的情況下,新生代仍將平時生活中省吃儉用的錢積攢下來用于家庭。
新生代農民工有56 .9%的人有儲蓄習慣,平均每月儲蓄452.5元。新生代儲蓄的目的主要有子女教育、回家蓋房、自己學習培訓和買東西。其中用于子女教育的有37 .7%,回家蓋房的有37.4%,自己學習培訓的有34 .2%。另外在儲蓄目的調查中,新生代農民工中有10 .8%的人儲蓄目的是為了自己的兄弟姐妹讀書,說明新生代出外打工不僅是為了自己,而且還主動承擔家庭責任。
盡管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高,但收入不如老一代。外來務工群體中普遍存在著加班現象,近九成人需要加班。在消費支出上,新生代月平均消費低于老一代,在消費開支項目上,新生代在吃飯、房租水電、醫療費用開支上要低于老一代,而個人培訓、上網、日用品開支項目上要高于老一代。
不少人想留在深圳
湖南株洲的張先生二十年前就南下打工,先在廣州待了十年,又到深圳待了十年,現在在福田中心區做一名電工。已過了不惑之年的他對未來的生活卻越來越困惑,眼看著房價一直往上漲,想在深圳安個家卻越來越難。“深圳有點呆不下去了,惠州還有點希望。”但他未來幾年還是想在深圳打拼,為兩個孩子多攢點錢。
7歲的小林是上一屆南都留守兒童合唱團最小的成員,他和10歲的姐姐目前都在株洲老家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聽說今年南都會繼續舉辦第七屆留守兒童圓夢行動,張先生高興地打聽報名方式,并表示會第一時間給兩個孩子報名,“一個暑假的活動讓孩子們成長很多。”
“打工只是暫時的,我的目標是做老板”,這反映了很多新生代農民工的心聲。調查中發現他們有著濃厚的創業意識,“我相信,一切會越來越好,只要我們努力爭取和進取。”新生代農民工保留了對城市和工廠、農村和土地的二元忠誠。他們長期在城鄉之間奔波,始終處在城鄉的搖擺之間,農村回不去,城市又難以融入。
報告中建議,目前新生代農民工已構成農民工群體的主要組成部分,他們正在向產業工人階級轉變,政府應通過產業制度、福利制度、就業保障制度的安排,實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
報告還建議實行農民工積分入戶制度。深圳已經制定了《深圳市外來務工人員積分入戶暫行辦法》,這讓張小姐看到了希望,對于未來的打算,她希望能先加入深戶,然后慢慢想辦法把孩子接過來,“目前沒打算回去,有條件肯定想留在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