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2025”與“互聯網+”中國經濟的未來十年

2015-07-10
来源:中華工商時報

  不論是"中國制造2025",還是"互聯網+",實際上都是為了提高中國制造業應用信息化的速度,進而加速整個制造行業的升級換代,而發展成果最終將惠及用戶,提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融合,也是一次行業的整合和重新洗牌,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一批企業,將被成倍地拉開發展距離,最終在市場競爭中倒下

  剛剛過去的周末,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印發了《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這成為“互聯網+”的最新進展。《指導意見》的出臺,將互聯網從消費領域推向了生產領域,并提出設想到2025年,“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互聯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此前,5月19日,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曾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被稱作是中國版的“工業4.0計劃”,將推動中國從制造大國變成制造強國,也是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值得關注的是,不論是“中國制造2025”,還是“互聯網+”,相同的是,都將焦點聚集在了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融合上。而這兩個概念也同時出現在了今年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報告中,并就此被解讀作上升為國家戰略。

  那么,未來十年,“互聯網+”與“中國制造2025”共同圈定的十年,中國經濟將何去何從呢?

  共謀——中國制造的轉型之路

  “互聯網+”走進公眾的視野,路徑大抵與“中國制造2025”相同,都是始于今年李克強總理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但是,追溯兩個概念的出處,一個來源于學界,另一個則出于業界。

  “中國制造2025”規劃,出自中國工程院一個命名為“制造強國戰略研究”的課題組。這個課題組由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專家組成,歷時一年半的戰略論證,形成了“中國制造2025”的底稿。

  “互聯網+”的概念,2012年,在移動互聯網博覽會上,易觀董事長于揚首次提出這一概念時,還是一種行業內的超前設想。到2015年,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騰訊公司董事長馬化騰提交了《關于以“互聯網+”為驅動,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建議》的議案,呼吁希望“互聯網+”這種生態戰略能夠被國家采納,成為國家戰略。其一直更多地為互聯網業內人士所關注和推動。

  與其說,這是學界和業界在中國經濟將如何發展問題的上一次不謀而合,倒不如說,學界和業界都察覺到了中國經濟發展中一個關鍵問題的兩極。

  作為中國權威的互聯網專家和觀察家,中國互聯網協會專家委員、中國電子商務協會專家顧問郭濤接受中華工商時報記者采訪時談到,據他了解,不少制造業企業早已試水“互聯網+”,不久前,他去參觀考察了海爾的無人工廠,這個工廠就是互聯網和傳統行業融合的一個落地樣本。

  郭濤給記者描述了他看到的景象,在海爾位于沈陽的冰箱無人工廠里,只要通過互聯網動動鼠標就能“造”出一臺冰箱——準確獲取用戶定制信息后,工廠內工人只需把這些門體隨機放進吊籠里,生產線就可根據用戶定制信息進行自動檢索、自動換模。而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冰箱的顏色、款式、性能、結構等,定制一臺自己的冰箱,同時,通過可視化操作,用戶可以隨時查到自己的冰箱在生產線上的位置,如生產到了哪一個工序、有沒有出廠等等信息。海爾早在2012年就開始了這種互聯工廠的實踐。

  實踐中,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正在更廣的層面上形成新的生態。

  再以互聯網與金融的融合為例,從2013年以在線理財、支付、電商小貸、P2P、眾籌等為代表的細分互聯網嫁接金融的模式進入大眾視野以來,互聯網金融已然成為了一個新金融行業,并為普通大眾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投資理財選擇。

  阿里巴巴[微博]、蘇寧、京東等大型電子商務企業紛紛自行或與銀行合作開展“互聯網供應鏈金融”。互聯網企業基于大數據技術,在放貸前可以通過分析借款人歷史交易記錄、迅速識別風險、確定信貸額度、借貸效率極高;在放貸后,可以對借款人的資金流、商品流、信息流實現持續閉環監控,有力降低了貸款風險,進而降低利息費用,讓利于借款企業,很受小微企業的歡迎。

  變革——大眾創業正悄然開啟

  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發酵出的變革契機和利好,不單只屬于大公司大企業。

  正如80后姑娘小申的經歷,原本打算買車的她,現在覺得大可不必,打車軟件既方便又實惠,完全可以滿足她和家人的用車需求,只需通過手機下一個訂單,幾分鐘之內就會得到響應,“不用操心路線怎么走,也不必著急是否方便停車,也不用給車保養什么的,費用算起來還要比養車便宜得多”。

  小申的體會,正是來源于“互聯網+交通”在交通運輸領域產生的“化學效應”。從國外的Uber、Lyft到國內的滴滴打車、快的打車,通過把移動互聯網和傳統的交通出行相結合,正在改變人們出行的方式。而大量的私家車擁有者則搭上了這一融合的契機,開辟了新的更多元的謀生渠道。

  “‘互聯網+’時代可以顛覆任何傳統行業”,廣東埃沃定制創始人兼CEO何冠斌稱,其正在創業做的“易裁縫”APP,可以簡單篩選裁縫,上門設計和完成服裝制造,他不擁有任何一個設計師和裁縫,也不會擁有生產環節,但擁有連接和人,設計師已經變成共享資源,產品的性價比也非常高。

  致力于“互聯網+”研究的于揚的觀點一針見血:“互聯網是如電力一般的基礎設施,是一個無處不在的效率提升器,而隨著與傳統行業融合的不斷深入,互聯網將爆發出更大的正向推動能量。”

  在郭濤看來,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將會在制造工業領域掀起三方面的變革:一是體現在研發和設計環節,由原先提供標準化產品的生產線變革為能夠生產個性化產品的生產線;二是體現在生產環節,將實現智能生產,網絡下訂單后,電腦進行訂單數據處理,再由智能工廠的機器人(94.620, 8.60, 10.00%)完成制造;三是體現在交付環節,將“大大縮短物流環節,甚至在一些客戶密集區設立網點,直接通過3D打印機交付產品”。

  “不論是‘中國制造2025’,還是‘互聯網+’,實際上都是為了提高中國制造業應用信息化的速度,進而加速整個制造行業的升級換代,而發展成果最終將惠及用戶,提升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不過,郭濤提醒,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融合,同時也是一次行業的整合和重新洗牌,沒有核心競爭力的一批企業,在互聯網效應之下,也將被成倍地拉開發展距離,最終在市場競爭中倒下。

  較量——政府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幾個月以來,不論是對“中國制造2015”,還是對“互聯網+”,從部委到地方,都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

  在這其中,與其說是中國在發展制造業方面的一種自覺,倒不如說,這是中國順應世界潮流的一種及時的自省。近十年來美國經濟“去工業化”,金融創新取代實體創新,然而,也直接成為金融危機爆發的根源。追根到底,就目前的發展實踐來看,除了個別人口少、面積小、地理位置特殊的高收入國家依靠金融、旅游等第三產業,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是靠工業之路實現強國之夢的。

  由此,我們看到了世界范圍內的一種自省:近期,世界各國在國家戰略和規劃方面,紛紛將目光重新回到“刺激實體經濟”上。美國制定了“再工業化”、“制造業復興”、“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德國拋出了“工業4.0”戰略,日本開始實施“再興戰略”,韓國提出的“新增動力戰略”,法國提出的“新工業法國”等。總之,這是一場全球范圍內的制造業的較量。

  那么,在這場較量中,政府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行業專家方興東[微博]提醒,跟風很容易,抓要點不容易。目前,各地的互聯網戰略和政策,基本上都是抓面不抓點,都是大同小異,最終基本都陷在同質化的泥沼里無法脫穎而出。而跟風和同質化,就是創新的大忌,就是成功的死敵。尤其是我們的政府,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社會動員能力和資源調配能力,都是不可低估的。這個能力如何在互聯網高科技領域用好,如何不用偏用歪,是非常嚴峻的挑戰。

  他認為,互聯網的成功之道,向來是單點突破。20多年來,互聯網在中國的故事都一概逃不出這個規律。有了點的成功,才能發展壯大,才逐漸積累巨大的資源,才有了做面、做體的資本,才可以有四處出擊的做體的任性。互聯網公司成敗如此,政府政策的成敗也是如此。

  郭濤認為,中國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融合,應該分兩個階段走。在初級階段,需要政府在政策、資金方面的推動,引導一批企業在這一發展機遇中掌握核心競爭力;而進入第二階段,政府應該放手,交給市場篩選,真正淘洗出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完成制造強國的轉變。

  路就在腳下,而一切已經行進在路上……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