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在欧投资大项目不断涌现,金额上亿欧元的大项目逐渐增多。同时,中国对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涉及工程机械、汽车、地产、航运、电信、能源和金融等多个领域。
大型中国企业在欧洲进行收购其实是在收购战略性资源,更为开放的投资环境,也是中国企业选择欧洲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巴黎古老的圣日耳曼教堂附近,著名的利普啤酒馆(Brasserie Lipp)在夜晚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悠闲并富有人文气息。在这里,为考试忙碌了一整周的中国留学生林晓晟和他的同学们享受着难得的周末假期,吃着法国特色的生蚝和鲈鱼,喝着小酒,看着窗外夜巴黎的美景。
酒过半巡,林晓晟朦胧间思乡之情难以掩饰。此时,林晓晟在法国结交的好友Claude(克洛德)拿起手中已空的喜力(Heineken)酒瓶说道,“林,你知道吗,你其实离你的家乡很近,这个酒瓶的标签里便有你的家乡。”
听罢克洛德这番话,林晓晟不禁一震,酒也顿时醒了,感觉非常不可思议的他掏出手机立刻搜索了一下。
原来,在林晓晟的老家嘉兴,有一家名为豪能包装的公司,早在2011年,便并购了法国具有百年历史的标签印刷企业ILLOCHROMA EUROPE SAS公司,这家企业曾是欧洲最大的标签印刷企业,由于经营不善目前仅在法国、比利时和波兰保留工厂。通过并购,豪能公司不仅拥有其行业领先的设备技术,还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它的客户,其中包括多个全球知名品牌,例如百威英博(AB Inbev)、喜力和嘉士伯。
事实上,中国企业进军欧洲市场的步伐在近几年中急速加快,今年中国企业在欧洲“买买买”的动作更是达到了一个小高潮。而在“扫货”之后,中国企业在欧洲当地的表现也是耳目一新。
“中国企业在欧洲通常被描述为西方产品的复制者,但仅凭这点不能解释中国企业为何可以抢占欧洲市场份额。”法国图卢兹商学院战略与创新教授曼努埃尔·亨斯曼斯(Manuel Hensmans)日前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中国企业的成功秘诀在于他们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那便是以顾客为中心。”
投资欧洲正逢时
在日趋统一的全球市场,企业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可能会超过其在本国的份额
最新的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国对欧的非金融类投资达到42.1亿美元,同比增速高达367.8%,对欧投资进入快速增长期。中国企业在欧投资大项目不断涌现,金额上亿欧元的大项目逐渐增多。同时,中国对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涉及工程机械、汽车、地产、航运、电信、能源和金融等多个领域。
“大型中国企业在欧洲进行收购其实是在收购战略性资源,这些资源在中国本土市场很难快速开发,比如领先全球的品牌、站在全球标准前沿的技术、在先进市场和新兴市场运作大型国际项目的管理经验。”曼努埃尔·亨斯曼斯如此指出。
在曼努埃尔·亨斯曼斯看来,在日趋统一的全球市场,欧洲市场的份额可能会超过企业本国的份额,这也是促使华为、豪能、三一重工这样的中国企业在欧洲收购。同时,欧洲有很多高规格的国际化消费者,他们在那里生活、工作,或者旅游。这些都是中国企业理想的消费群体。
另外,更为开放的投资环境,也是中国企业选择欧洲扫货的重要原因之一。
商务部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主任姚铃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推动中国企业走向欧洲市场的主要因素是“一带一路”发展计划;与此同时,欧委会(European Commission)发布“容克投资计划”,由欧委会和欧洲投资银行出资设立210亿欧元基金,目的在于撬动欧洲投资银行630亿欧元的贷款,并吸引2520亿欧元的私人投资,来刺激欧洲经济发展。
“两大计划有对接的地方,对于中国企业向欧洲投资是很好的促进。”姚铃表示,“如果欧盟当前的发展战略能够与中国新的开放战略较好地结合,预计本轮中国对欧投资高潮会持续到2017年,而且在2020年之前都会有一个健康的发展。”
“和美国相比,欧盟及其成员国被证明是更开放的,也不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有太多猜忌。”曼努埃尔·亨斯曼斯告诉记者,“当然,在欧洲建立一个强大的立足点,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因为欧洲和北美的金融机构和市场是以错综复杂的方式相连的。”
奔跑之前先学走
中国投资者在金融危机时学到了一点:在奔跑之前先学会走。比如,先以较低价格在欧盟购买高规格的知名资产
最近从葡萄牙到土耳其,中国企业收购欧洲二三线金融服务公司的动作正在加快。
根据金融数据商Dealogic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企业对欧洲金融领域总的投资规模暴涨至39.6亿美元,而这一数字在2013年仅为3.04亿美元。
最新的案例是7月8日,复星国际有限公司(下称“复星”)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向德国Hauck & Aufhauser Privatbankiers KGaA (“H&A”)私人银行的股东们提交了一份具有约束力的收购要约。银行股东委员会中超过80%持有H&A注册无面值普通股的股东接受了复星的收购要约。此项交易由相关监管机构进行审核。在获得监管机构批准之后,股权会尽快完成转让交割,项目投资金额最高可达2.1亿欧元。
“中国投资者在金融危机时学到了一点:在奔跑之前先学会走。”比如,先以较低价格在欧盟购买高规格的知名资产。曼努埃尔·亨斯曼斯解释称。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投资欧洲大型银行遭遇欧洲危机滑铁卢后,中国企业此番出手的战略有所调整,投资重点瞄准了欧洲规模相对较小的金融公司。
在曼努埃尔·亨斯曼斯看来,中国企业将目标锁定在二三线的欧洲金融服务公司,正是因为收购风险更小。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规模较小的金融公司依然具有很多机会来让中国企业拥有更多样化的市场,并获得市场和监管经验。
“这些小型的收购并不只是为了实现短期目标,中国企业并不会像机会主义者那样偶然地选择了欧洲市场。相反,这些收购为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长期的学习平台,为日后在欧洲金融市场进行更大的投资做准备。” 曼努埃尔·亨斯曼斯告诉记者。
正如复星董事长郭广昌所言,“H&A银行符合我们长期关注的价值投资理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入欧洲领先的经济体。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当前越来越多中国的中产阶级走向海外,他们在全球范围内的资产配置呈迸发式增长。我们相信通过此次合作,不仅能服务德国当地民众,也能够帮助H&A开拓更多中国企业和个人客户,匹配他们在海外的金融需求。这也正是‘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的体现。”
当然,考虑到欧洲依旧深陷债务问题困扰,目前的金融市场依然虚弱,因此人们普遍认为中国企业的大规模金融收购交易近期还不会出现。
“中国企业非常聪明,他们已经明白,在欧洲进行大型收购会遇到很大的整合问题,这其中中欧之间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是重要的原因。” 曼努埃尔·亨斯曼斯表示。
此外,曼努埃尔·亨斯曼斯还指出,中国企业也非常善于吸取此前的教训,避免过于“抛头露面”、“太具有攻击性”,以免引发欧盟采取过激的保护主义政策。“因此,我们在欧洲看到了很多更小型的、目标更明确的收购和兼并。这种新的合作主要是为正在挣扎的欧洲企业提供最需要的金融资源,作为回报,中国企业将获得这些企业的国际管理技术、知名的品牌和监管经验。”
优先搭建信任
中国企业懂得将各种操作以最低的成本组合在一起,并配上优质的服务
相比前几年,如今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变得更加聪明,经营管理理念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复制。在曼努埃尔·亨斯曼斯教授最新著作《战略转型·赢时思变》一书中便明确指出,“中国企业的成功秘诀在于他们创新新商业模式的能力。”
曼努埃尔·亨斯曼斯指出,中国企业独创的这种商业模式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便是以顾客为中心。“中国企业懂得将各种操作以最低的成本组合在一起,并配上优质的服务。在已经被西方企业占据的市场上,这种方式尤其有效,因为中国企业的客户服务相比西方企业而言更显得谦恭。”
在曼努埃尔·亨斯曼斯看来,谦虚好学的中国企业在“别人的地盘”一直在改进自己的商业模式,甚至提供西方公司通常并不提供的服务:尤其是个性化的服务和具有长远眼光的售后服务。
“过去,中国企业主要关注他们的客户和B2B市场。但今天,它们对B2C市场的兴趣也与日俱增,而对于西方企业来说,它们在B2C市场可能丢失的份额可能会更大。” 曼努埃尔·亨斯曼斯如此指出。
瓦尔巴特群岛位于北纬74-81度,堪称世界最北端。岛上气候严寒,常住居民不到3000人,但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科考者和旅游者神往的胜地。斯瓦尔巴特群岛建有全球的植物种子库,保存了大量的植物种子,防止因全球危机造成植物灭绝。斯瓦尔巴特群岛也拥有最原始和粗犷的北极风光,有天然的完整冰川、崎岖的山崖和丰富的物种,北极熊、驯鹿、北极燕鸥、角嘴海雀等珍稀动物。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和自然风光吸引了源源不断的来访者。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和当地居民,2011年,挪威运营商Telenor决定在这个极北之地部署世界上最先进的LTE技术,并为Telenor百年华诞献礼。
那么问题来了,哪家企业可以派工程师前往极端恶劣的环境——低于零下30度的气温,并在挪威最闭塞的地区快速地建立一个无线基站?
挪威公司Telenor贴出这样的这个招标公告后,没有一家西方通信公司感兴趣。
然而,中国的华为去了。他们在那里只花了几天时间就建立了一个LTE基站,并且没有收取额外费用。Telenor高度评价华为在这个项目中付出的努力和贡献。
“如果Telenor今天和华为合作,这也是因为华为已经与之建立了信任关系,并已经通过实践佐证了这种关系。” 曼努埃尔·亨斯曼斯指出,此外,这也证明了华为产品在技术方面是一流的,它们成功地通过了所有质量检测,包括最严格的,这点通常也让西方竞争者吃惊。
而此前嘉兴豪能的案例也表明了中国企业已学会如何满足客户最严苛的要求。“中国企业可以轻易地提供客户需要的服务,不管是针对欧洲客户还是美国客户。同时,这种与知名公司的合作也提升了中国企业的形象,并强化了它们在未来新市场中的谈判筹码。”
“企业的运作模式通常都是一样的:一项新的宝贵提议被快速地发展、测试,同时包括新产品的开发和新商业模式的构建。正是因为如果一个新产品被竞争对手很快地复制,再去构建商业模式就会变得非常艰难。因此,中国企业在建立商业模式时总是以客户为中心、优先发展可持续的关系和信任关系。” 曼努埃尔·亨斯曼斯表示,中国企业正在逐渐地改变欧洲客户曾经认为“中国企业就是制造假冒伪劣”的成见。
然而,至今仍然有一部分欧洲人对中国品牌不信任,始终认为made in China与假冒伪劣或者质量不佳挂钩。
对此,曼努埃尔·亨斯曼斯也坦言要克服这种负面形象是困难的,是需要时间的。
“一些中国管理者不了解欧洲的商业准则。目前,‘中国式的打折’可能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曼努埃尔·亨斯曼斯建议道,“中国企业要试着不要让自己被视为最便宜的竞争者,而是高质量的、具有竞争力的竞争者,也许这是在欧洲的中国企业可以采取的前进策略。”
管理注重技巧
在实践中,中国管理者和欧洲雇员保持一条双线工作系统是中欧企业合作的第一步,这也是很明智的一步
中国企业在欧洲生存,其中“人”的因素非常重要。越来越多聪明的中国企业学会了在欧洲本土精心挑选那些愿意跳出西方企业工作的西方人。作为交换,这些西方员工可以快速获得晋升机会。
瓦莱里安(Valérian)今年35岁,在这个关键年龄中,这个法国里昂人做了一个重要的选择,那便是跳槽到一家中国汽车模具企业工作。
“刚开始与我的中国老板接触我还有些担心,但半年工作下来,我认为老板的管理思路非常现代开放,不同于我之前待的法国企业,中国企业的上升空间更大。”瓦莱里安的这番表述显然对他当前的工作非常满意。
曼努埃尔·亨斯曼斯给中国企业管理者的建议是:清楚地了解所在地的核心文化准则。
“这方面中国人和欧洲人的一个主要区别是,欧洲人更习惯于将工作原则制定得很清晰明确。” 曼努埃尔·亨斯曼斯补充指出,“当然,中欧合作是双向的,我给欧洲雇员的建议是认识到,在中国文化中,审时度势、自行解决问题通常比按照抽象的准则办事、或者采用预先制定的问题解决方案和计划更重要。”
为了更好地提升中欧企业之间的认识,以及更大程度上满足中国企业在欧洲发展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多的欧洲商学院开设了中国企业管理课程,帮助当地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企业。
格勒诺布尔高等商学院(Grenoble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国际商务硕士课程负责人尼克·桑德斯(Nick Sanders)表示,参与课程的学生对一切与中国相关的东西表现出的热情绝不输于企业家。该校国际商务硕士班在北京开设的为期一年的课程中,很多人希望从事与中国相关的工作,甚至去中国工作。
“在实践中,中国管理者和欧洲雇员保持一条双线工作系统是中欧企业合作的第一步,这也是很明智的一步。”在曼努埃尔·亨斯曼斯看来,长期,中欧合作会建立在创新性的人力资源制度的基础上,即将两边最好的元素整合在一起。“目前,我们可以将个人刺激性奖励、升值机会结合和集体员工持股、分红制度结合在一起。”
为了更好地赢得欧洲市场的信任,曼努埃尔·亨斯曼斯强调,最成功的的中欧合作模式应该建立在这一共识上:在奔跑之前,我们双方需要学习一同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