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5

揭秘世界名校如何挑學生:分數不是"硬通貨"

2015-07-15
来源:人民日報

  根據高考改革方案,大學招生錄取將依據統一高考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實行多元錄取。綜合素質評價在高考改革試點中被賦予越來越大的權重,這也意味著,高校將逐漸擁有高度的招生自主權,需要盡快“學會招生”。那么,怎樣扭轉長期以來的思維定勢,從“招分”轉向“招人”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讓我們放眼海外,看看世界一流大學青睞什么樣的學生,從中得到啟發。

  ——編 者

  學生:不能光靠書本上那點東西來決定自己的未來,要體驗一些不一樣的事情

  過完這個暑假,18歲的劉帆柯就要成為哈佛今年的新生了。

  來自遼寧沈陽的劉帆柯,高中是在美國讀的。“剛到美國時,正是選舉季,我看到很多在街頭招搖的小旗和海報,特別好奇,就開始研究美國政治。”劉帆柯說。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努力,劉帆柯爭取到了去聯邦眾議員趙美心辦公室、南加州眾議員辦公室和洛杉磯市長辦公室實習的機會。於是,每天下午2時40分放學後,他都收拾行裝前去實習,接電話、接案子,一堅持就是幾年。

  “我發現,華人之所以在美國的聲音太小,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投票率低。”劉帆柯說。於是,他和朋友推出短片《投票的力量》,“我用動作、特效、舞蹈等時尚元素,吸引年輕人的注意,鼓勵亞裔青年選民踴躍投票。”最終,這個視頻的點擊率超過13萬次,並被當地主流媒體關注。劉帆柯說,他決定在哈佛期間繼續研究政治學。

  在深圳中學就讀的女孩黃郝,剛剛收到一封頗為暖心的錄取通知書:“我們知道了你幫助農民把菜賣到城裏的項目,歡迎來到這裏,斯坦福是美國最大的農場。”原來,黃郝在課餘時間,和同學發起一項名為“社區支持農業”的公益模式,即城裏人向農民預付菜款,農民種出蔬菜後送貨給城裏人。經過一年努力,發展了幾十個客戶。

  “我覺得不能悶在房間裏,光靠書本上那點東西來決定自己的未來。”黃郝有點不好意思地說,“就想逼著自己去體驗一些不一樣的事情。”黃郝掰著指頭告訴記者,她在華南農業大學的課題組研究過蘭花培育,在芝加哥大學的夏令營研究過傳染病,在深圳博物館擔任過近兩年的義務講解員,“我還喜歡時尚,為了第二天走好T台,前一天晚上花一整夜修改時裝。”

  那么,被哈佛、斯坦福錄取的這兩個年輕人,考試成績好嗎?在被稱為“美國高考”的SAT(美國學術能力評估測試)考試中,他們一個考了2100多分,一個考了2200多分,成績尚可,但絕不是最高的。要知道,每年都有不少學生考取2400分的滿分。

  專家:排名越靠前的學校在挑選人才時,分數不是“硬通貨”,往往更看重素質

  在世界名校招生錄取中,發生過數次讓人“不可思議”的事情。比如,一個在國內高考落榜的男孩,卻被哈佛大學錄取;北京一個高考理科狀元,申請了美國11所名校,竟全部被拒。

  之所以不可思議,是因為在國內的高招錄取中,分數幾乎可以決定一切。一個考取了“硬邦邦”分數的學生,會被清華、北大等名校的招生老師“圍追堵截”。可在世界名校的選才標准中,分數似乎不是“硬通貨”。以美國為例,招生會考慮個人申請信、教師推薦信、SAT成績、平時成績、申請者的綜合素質等諸多因素。

  “在美國,即使是那些在高中全校排名第一、SAT滿分的學生,有些也會被哈佛刷掉。”有著多年經驗的留學專家馬振翼說:“要想進入美國一流大學,光是成績好不行,分數達標的學生太多了。”

  那么,不靠分數,靠什么呢?

  “排名越靠前的學校,挑選人才時,往往更看重素質。”馬振翼說,“世界名校在找讓人印象深刻、多才多藝和擁有特殊課外活動的學生。因為他們要的是將來可以影響世界的人或具有這種潛力的人。”

  留學專家曹強舉例說:“比如哈佛志在培養全球的領袖人才,那么一個學生如果既有做總統的潛質,又有做總統的熱情,就會被學校另眼相看。”

  正是因為這個標准,劉帆柯和黃郝才得以進入世界名校,因為他們用實際行動展現了自己的潛質。“拿劉帆柯來說,他在課業負擔之餘,堅持每天放學後去實習,這種毅力,已經刷掉了60%的學生。”留學專家張歆說,“他的成績雖然不是頂尖,但仍是優秀,這又可以刷掉20%的學生。此外,劉帆柯對政治的努力和熱情不是到了大學就戛然而止,而是有進一步的規劃,這打動了考官。”

  當然,更多進入名校的留學生,都未把興趣愛好當成“敲門磚”,而是“導航燈”。比如,康奈爾工程學院電子和計算機工程學專業的李澤,平時喜歡玩樂隊、搞攝影,豐富的活動讓他各方面能力得到了發展;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商業經濟專業的嶽軒,致力於會計方向,還憑著出色的表現擔任了德勤的校園大使……

  從表面上看,世界名校似乎非常看重學生的“課外活動”,於是,很多人一窩蜂去做義工、當運動會的志願者、參加“模擬聯合國”。但專家指出,大學考察課外活動,實際上是考察學生的能力,“假如你參加了3種社團,都是普通團員,就不如只參加一個,但擔任了主席,這代表你有組織和領導能力。”馬振翼解釋說,參加了活動並不說明問題,在裏面起什么作用才最重要。

  變革:通過多元錄取手段,打破唯分數論的思維定勢,從“招分”轉向“招人”

  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有專家認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名校招收的學生和“一流人才胚子”有些出入。

  這就是唯分數論的弊端。在我國高校招生錄取中,高考成績是主要依據,好的高考成績意味著好學生,好學生意味著能進好學校。但是,高考考查的是基本知識和解決書面問題的能力,創新和科學技術相關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反映。“誰可以告訴我,SAT得到2300分的學生,一定會比得2250分的學生在未來成功率更高?在美國,有人做過一項調查,用學生的SAT成績,只能預估出他大學第一學期的成績,第二學期的都估不出來。”馬振翼說。

  那么,怎么才能選拔出真正的“人才胚子”呢?世界名校的招生“偏好”也許能有所啟發:通過多元錄取手段,嘗試一年多次考試,打破唯分數論的思維定勢,從“招分”轉向“招人”,真正發現學生分數背後的潛質,挖出學生本人的個性和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當好伯樂,獨具慧眼,選出千裏馬。

  但是,單純的拿來主義是行不通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更何況是一個國家的教育制度。例如,在美國,高校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倚賴於申請書、推薦信等,之所以行得通,是因為學生一旦不誠信,將付出高昂的代價。但在我國,基於自律的誠信體系還沒有健全完善,分數之外的“軟評價”容易淪為暗箱操作。基於種種原因,現行高考制度盡管受到“唯分是從”的詬病,但仍是一種公平的選拔方式。

  所以,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所謂成熟的辦法,而是要有選擇地吸收借鑒。根據已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學招生實行多元錄取等措施,都是從看“分”向看“人”的改變,也是找尋適合自己的教育制度的有力探索。(根據受訪對象要求,劉帆柯、黃郝、李澤、嶽軒為化名)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