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馬桶蓋之後,熱衷在日本掃貨的不少中國遊客又盯上了日本生產的“神藥”。其實,所謂“神藥”並不神秘,無非是日本常見的非處方常備藥品,只是在網友口口相傳中成為了“神藥”。
在網絡上搜索,可以找到許多有關“去日本不能錯過的居家神藥”、“去日本必買的XX種神藥”的帖子,一定程度上印證了日本“神藥”受追捧的程度。
那麼,日本常備藥真的那麼“神”嗎?不少國人甚至連吃法和用法都要上網查,為何依然加入購買日本藥品的大軍呢?反觀國內常備藥市場,又為何被日本“神藥”搶了風頭?新華國際客戶端為您解讀。
【國人大買 日企大賺】
要想了解日本“神藥”在中國遊客中有多火,日本制藥公司的銷售數據最能說明問題。
本月1日,日本小林制藥公司發布消息稱,這家公司部分產品被中國網絡媒體推介為“去日本必買常備藥”,訪日中國遊客紛紛“掃貨”,公司第二季度銷售額增至去年同期的5倍多。
在小林制藥生產的“神藥”中,塗抹在傷口後形成薄膜防止細菌進入的“液體創可貼”,有助改善皮膚泛紅的“角質軟化膏”,以及貼在額頭用於冷卻的“退熱貼”銷量大幅增加。
據新華國際客戶端了解,不僅小林制藥,其他幾家生產非處方常備藥品的日本商家,也都數錢數到手軟。
記者采訪了一些中國遊客,發現他們喜歡購買的日本常備藥大致有以下幾類:一是兒童藥品,如退熱貼、止咳糖漿、防蚊蟲藥膏等;二是保健類藥品,如更年期調理、美白瘦身、增強肌體抵抗力、調理消化系統的藥品等;三是各種設計新穎,中國市場不多見的藥品,如治療雞皮膚的角質軟化膏、液體創可貼、洗眼藥等。
【深耕細作 細化創新】
綜合分析,日本常備藥近來受到中國遊客追捧存在多種客觀因素,包括巧妙借助網絡營銷、推升知名度和塑造好口碑;日元持續走低,使得日本藥品性價比提高;赴日中國遊客人數大幅增加等。
但毫無疑問,日本“神藥”之所以暢銷,背後根本原因還是日本制藥企業常年在常備藥市場上的深耕細作。
其實,許多人家裏都會常備一個小藥箱,裏面放點治頭疼發熱、跌打損傷的常用藥,以備不時之需。日本制藥企業正是看中這一市場,推出大批質量保證、新奇好用的產品,在消費者群體中擁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這些非處方藥在日本遍布大街小巷的藥妝店裏可以輕易買到,品類豐富,安全放心,不僅是日本人生活必需品,而且受到多國遊客青睞。
在許多人看來,常備藥似乎科技含量不高,大多數國家都能生產。那麼,日本藥企生產的常備藥又有那些特別之處呢?以最受中國遊客青睞的日本兒童常用藥為例,讓我們來探探究竟。
日本醫生一般不輕易給小朋友輸液,而是先給他們服用專門為兒童“量身定制”的藥品。這些兒童藥,針對髒器尚未發育完善的小朋友們專門研發,安全性有嚴格保證。更讓家長放心的是,同一款產品針對不同年齡的嬰幼兒還會有更細化分類。
日本是個動漫大國,兒童藥包裝上也印滿了小朋友們喜歡的卡通形象,說明也是簡單易懂的圖畫。外表可愛、口感誘人,服用方便,讓小朋友吃藥不再是個難事。加上治療效果不錯,價格合理,得到中國遊客的認可也在情理之中。
在中國,難道就沒有安全放心的兒童藥嗎?記者小時候,基本沒有專門針對兒童的藥品,在成人用量基礎上“酌情減少”是常見做法。時間過去那麼久,情況卻沒有太大改善。
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一項統計,目前中國有4000多家藥企,但專門為兒童生產藥品的不足5%,90%藥品沒有兒童劑型。
兒童藥各項指標比成人藥更嚴謹,而且適用年齡層窄,口味需特殊調整,這都增加了企業的生產和研發成本。此外,市場需求不穩定、臨床試驗風險大,讓不少藥企對這塊“蛋糕”退避三舍。
當然,中國也有一些口碑和質量都不錯的兒童藥,但往往要去專門的兒童醫院開,普通藥店沒的賣,沒有在市場上形成品牌。
除了兒童藥品,日本一些其他常備藥,因為使用創新科技、細節貼心,也受到中國遊客熱捧。
來日本旅遊的田小姐告訴新華國際客戶端,自己的手臂兩側長滿紅疙瘩,俗稱雞皮膚,讓愛美的她十分苦惱,但是在中國卻沒有找到合適的藥。到日本後,聽說有一種去雞皮軟膏可以軟化角質,讓肌膚變光滑,於是搶購了兩盒回去想試試效果。
記者在采訪中感覺到,日本的常備藥,在眾多中國遊客心中留下的是“物美價優、安全放心”的印象,而反觀中國藥品,定價偏高、針對特定人群和少見病的專用藥短缺,讓人不那麼安心。
當然,這裏也要給購買日本藥品的中國遊客提個醒,即便是非處方藥,也一定要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或在遵醫囑的前提下謹慎服用。
【出國瘋搶 引發反思】
事實上,除常備藥外,還有不少日本商品被來自中國的消費者瘋搶,這類新聞更是屢屢見諸報端。
今年年初,財經作家吳曉波發表了一篇名為《去日本買只馬桶蓋》的文章,描述了中國人在日本搶購電動馬桶蓋的情形。這篇文章引起廣泛關注和爭論,尤其是對中國制造的擔憂。不少人提出,“中國企業為何沒抓住馬桶蓋商機”。
同樣,日本“神藥”暢銷也為中國制藥企業深挖市場、創新產品,提供了有益的思考與借鑒。
對於中日制造業,吳曉波文章中的一句話讓記者印象深刻。“‘中國制造’的明天,並不在他處,而僅僅在於——能否做出打動人心的產品,讓我們的中產家庭不必越洋去買馬桶蓋。”(記者朱超、張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