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買了奧克蘭39.5%的房子。”新西蘭主流英文報紙《先驅報》7月11日這則房產報道在華人圈裏乃至主流社會裏迅速發酵。這篇報道是現實的真實反映,還是政治炒作?記者采訪當地華僑與房產中介,為您揭示這則報道背後的故事。
工黨的爆料
《誰買了奧克蘭的房子?》記者在英文《先驅報》網站上看到的標題是這樣寫的。
這篇來自工黨的爆料由一家匿名房產公司的資料作為證據支撐。數據顯示,該公司2至4月份所銷售的4000套房產中,僅中國人就購買了39.5%,或占了整體市場交易量的近1/4。然而,根據2013年人口普查數據,華裔永久居民或公民在奧克蘭的人口比例僅占到9%。
同樣,在銷售數據中,中國買家的比例隨著房屋價格的上升而增長,在超過100萬紐幣的房屋交易中,中國買家竟占了50%。類似的趨勢也出現在購房者的名字比較中:在奧克蘭20個最常見名字中,中國人的名字約占8個,但在房市排名前20的名字中,有19個都是中國名字。
工黨爆料的邏輯非常明晰:奧克蘭華裔居民只占9%,不可能買入39.5%的房產。中國人的姓氏在奧克蘭常見的有8個,多出的那11個肯定是新西蘭非永久居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先驅報》這篇文章持續發酵之際,一位業內人士再爆猛料:“5月份,中國買家買了奧克蘭90%的房子”。
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房地產界業內人士對《先驅報》說,過去18個月以來,中國買家購買奧克蘭房產的趨勢愈演愈烈,“在中國人的競爭下,新西蘭人、南非人、英國人已經被擠出市場。中國買家在市場上搶購到房屋後轉天就會出租。”
或另有政治目的
“房價確實漲得很凶,跟北京2009年感覺很像。”移民新西蘭兩年的袁博最近正在看奧克蘭的房子。他現在住在基督城,最近想搬去奧克蘭住。“基督城的房價漲了20%,奧克蘭大約漲了40%。”
看了《先驅報》的報道,大多數人覺得並不可信。“僅僅拿一個房屋中介的數據,而且是幾千套,從統計學上講根本反映不出事實。”袁博說“而且還匿名,不知是真是假。”
從英文《先驅報》提供的圖表來看,購房主力位居第一的,當屬歐洲人,占40.7%,中國買家只排第二。
“從近兩年看,中國買家確實在增多。”在新西蘭生活18年左右的地產中介朱先生談及自己的感受。“其他國家的人購買力確實不如中國人,但中國買家是不是購房主力,還需要全面的數據。”
袁博的質疑也被新西蘭建設和住房部長尼克·史密斯認同,他認為姓氏只能大致體現購買者特征,無法表明購買者身份,因此就無法證明購買行為是境外投資。
“工黨為了引起主流社會對它的支持,拋出一些觀點,從政治上看是容易理解的。”朱先生更傾向於政治因素觀點來解釋這種現象。
新西蘭最為活躍的華人網站“天維網”就“華人炒房論”引起爭論。天維網通過網站和微信調查得到的數據顯示,超過61%的人認為房價高企與中國人有關。近半數的人認為工黨這份數據有明顯對華歧視,35%的人認為沒有歧視。
《先驅報》對中國買家李的采訪也登上了顯要位置。“為什么你(新西蘭人)寧願每天花費100紐幣喝啤酒也不去買房?”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國買房者的心態。
華人不應背黑鍋
事件的持續發酵,以及工黨文章的特定指向已經引發種族沖突的擔憂。當年石油危機沖擊新西蘭時,就有很多人因經濟問題而譴責太平洋島國族裔。
“既然引發主流媒體的報道,可能會對華人形象產生不利影響。華人確實對新西蘭有貢獻,但負面的報道會讓人忘記它的貢獻。”雖然,新西蘭提倡多元文化,朱先生還是隱隱有些擔憂。
一些房產中介表示,華人買家確實在奧克蘭房產市場“存在感”較強。但如果把一些責任推給某個種族並不可取。
主要房地產中介“巴富特與湯普森”估計,亞裔非新西蘭居民買家在奧克蘭市場上大約占5%至8%。
新西蘭政府已經開始有官員出來滅火。種族關系委員會委員Devoy對工黨提出批評,“弱化複雜的經濟問題,卻把問題歸咎於某一種族,這總是令人失望的。”她指出,華人應該受到公平對待,而不應該背經濟問題黑鍋。
“今年10月起新政實施後,這種言論可能會消失。”袁博說。因為新西蘭政府已經出台規定,要求房屋買家從10月份起,提供新西蘭稅務號碼和銀行賬戶,“這會對奧克蘭房產市場海外投資的介入程度有更清晰的反映。”(楊子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