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繼今年初的10家萬達百貨關店潮后,上周又爆出萬達百貨二次大規模調整的消息。業內心知肚明,這只是一個縮影,百貨業每天都在滴血。2013年,百貨業開始出現明顯下行趨勢。關店、縮減營業面積、O2O轉型……各式各樣的自救方案開始出現,但市場卻沒有表現好轉。電商通常被認為是傳統百貨的最大沖擊,但專家表示并非如此,背后的推手更多的是消費時代的變化,和百貨業對此的后知后覺。
零售仍有增長空間
顧客日漸稀落,傳統百貨還有救麼?
「百貨業完全沒出路了麼?不是這樣的。零售未來在中國還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從長遠來看,不需要擔心。」當市場普遍唱衰傳統百貨時,波士頓諮詢公司董事總經理王佳茜給出了相反觀點。王佳茜認為,傳統百貨受到沖擊日漸沒落原因更多的是消費時代的變化。
零售市場的主力消費軍正在向80后、甚至是90后傾斜,年輕消費者對零售的需求和上一輩消費者在本質上存在巨大差別。對購物體驗的便利性、商品的豐富度和新奇值等,新生代的要求遠遠超出上一代。
消費需求的變化給百貨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不是因為沒有能力應對這些改變,而是反應遲緩。在過去的5-10年,他們沒有先於市場變化而采取行動,這才給了電商奪下這塊市場的機會,傳統百貨因而被打得措手不及。「如果沒有提前反應,百貨業想要追上消費者的節奏就比較難了。」王佳茜說。
供應鏈能力需提升
王佳茜認為,核心障礙是內地零售的供應鏈本身就比較薄弱。零售的最核心在供應鏈部分,所謂供應鏈就是用什麼方式組織商品,實現在高效率、低成本、好體驗的條件下,將商品轉到消費者手中。
百貨業態采用的是聯營模式,并不是自己操盤商品,因而距離消費者越來越遠。「日用品里比較重的是采買,通過供應商談單把商品上架。對於應該選什麼商品、如何做精細化的商品組合陳列、如何定價,百貨的控制都比較弱。」王佳茜說。
「認清了敗下陣來的原因,立刻要做的就是找到止血的辦法。」而一些快贏的舉措可以讓百貨的財報先好看起來,再養精蓄銳攢夠實力打后面的轉型硬仗。
快贏的舉措中最行之有效的就是「擠出供應鏈中的水分」。供應鏈原來很分散,能漏掉的利益點很多。比如,將一些滯銷的商品從系統中淘汰,把暢銷的商品迎進來,停掉一些無效的、純粹貼利潤的促銷方式等。
據王佳茜的經驗,這些回血的辦法一般會在6至12個月左右見到成效。
而對於百貨而言,最根本的轉型開始於下一階段,提升核心供應鏈能力,這通常要耗時2-3年。這一階段需要回顧供應鏈的管理模式,哪些品類可以先做端到端的管理,哪些品類可以從原本的粗放采購變為嘗試自有品牌,哪些又可能是需要引入境外供應鏈。
在變革供應鏈的同時,還需要在消費者洞察的基礎上做門店組合的調整。比如,改變不再受市場歡迎的門店模式,對部分門店進行升級換代,關閉定位不符的部分商圈的門店等,還可以嘗試一些新的業態,像復合式的便利店。
數字化改革必不可少
需要注意的是,全面數字化是在以上改革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包括運用數字化的促銷和營銷手段、掃碼選購與支付等。數字化應該滲透到各個環節。「要想像國外百貨一樣完完全全做好全渠道數字化,差不多要五年的時間。市場需要對百貨有耐心。」王佳茜表示,中國的零售商,無論線上線下,都還很分散,沒有哪家真正做到了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