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5

路志正經驗方巧祛濕

2015-08-10
来源:香港商報
  國醫大師路志正老先生用近30年時間編著了一本書《中醫濕病證治學》。路老總結:濕非一病、百病兼之。比如說風濕性關節炎、濕疹、包括某些頭痛、眩暈、失眠、高血脂、冠心病、中暑、痛風、泄瀉、中風、高血壓等都與濕邪有關。
 
  濕又分為內濕、外濕。外濕就是自然界的水濕,濕度增加也是個致病因素。判斷體內是否有濕邪,胖大舌、齒痕舌、舌體有裂紋都是濕多的表現。濕邪也有地域差異:南方、沿海地區多以外濕為主,而北方則與內濕相關。
 
  中醫講濕與脾胃有關系:脾的主要功能就是運化水濕。五臟之中,所有的水濕代謝都離不開脾。而濕在脾和濕在胃也有不同,濕在脾與脾的運化有關,濕在胃則與水濕停積有關。
 
  一般濕邪在脾時,可用古方參苓白朮散。急於求成,藥量用量較大或者時間短,沒有等脾胃功能恢復就停藥,這樣的效果都不好。路老認為服用此方劑時要有方法:因現代的參苓白朮都為丸藥,需用熱棗水化開,1次3克,一天2次。要調理脾胃,緩慢圖之,劑量要小、長期服用,才能根治。
 
  另外濕邪在脾的表現可以為腹瀉,也可以為便秘。夏季出現腹瀉,路老的經驗是:止瀉不可過早,如果急於止瀉會把濕熱滯留在腸道中,不利於水濕代謝。如果夏天著涼,出現輕微怕冷、低熱、噁心,伴腹瀉,可用芳香化濁的藥物--藿香正氣。藿香有芳香化濕、解暑發表、和中止嘔之功,既可化在里之濕濁,又可解在表之暑濕,用於暑濕癥及濕溫癥初起,為暑令常用之品。本品又能和中止嘔,常用於嘔吐,對脾胃濕濁引起的嘔吐最為適宜。如果濕邪在脾的表現為便秘:大便粘滯不爽,欲便不盡,質地不乾,排便時間長,許多達半小時以上。路老驗方:萊菔散。炒萊菔子,每次1.5克,研面沖服,每天兩次。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