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嘉宾陈丹青、陇菲、童明,主持人梁文道(从左至右)
人物简介
木心,中国当代文学大师、画家,1927年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82年定居纽约,2006年返回乌镇,2011年逝于桐乡。
本报记者 路艳霞
“今天大家坐在这儿,我感觉好像木心还在,我们都是文学一家人中的一员。”前天,在首都图书馆举行的《木心谈木心》新书首发式上,木心研究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语系教授童明如此说道。
首发式有超过2000人报名,主办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颇费了一番功夫,从2000人中甄选出700人参会。这些渴望听到文学真声音的人很投入,嘉宾发言过程中,全场有一种出奇的安静。
关于新书
私房话里的私房话
1989年,木心在纽约开设“世界文学史”课程,当时正在纽约的陈丹青和几位“同学”一起听了5年,记了厚厚的五六本笔记。2013年初,陈丹青根据听课笔记出版了《文学回忆录》,但他老实“交代”了一点内幕:“2012年底,《文学回忆录》发排在即,我瞒着读者,擅自从全书中扣留九讲,计两万余字。”
这九堂课,木心讲于1993年3月7日至9月11日。“这是经过我们将近4年的请求,才有的结果。”陈丹青回忆说,他们几个人请木心讲课的本意不是讲世界文学史,“我们都是一群无知的人,我们还没有水准让他给我们讲文学史。而是说,你的这些文章怎么写出来的,你来讲讲。”但木心当时拒绝了。上课混熟了之后,他才同意讲。“由我们来点讲哪篇。围绕作者的读者,其实是会改变作者的。”陈丹青说。
《木心谈木心》是木心的创作谈,也是其当初的即兴讲话,没有讲稿,涉及《塔下读书处》《九月初九》《明天不散步了》《哥伦比亚的倒影》等14篇作品。
至于当初为何不发表这些文字,陈丹青曾有过顾虑,因为木心跟大家说过,“我讲自己的书,不是骄傲,不是谦虚。我们两三知己,可以这样讲讲。”陈丹青认为,《文学回忆录》已是私房话,而《木心谈木心》更是“私房话里的私房话”,“他延宕四年方始谈论自己,如今,我静观三载这才公布他的夫子之道。”如今这本《木心谈木心》算是对《文学回忆录》的补遗。
关于木心
他认为炫耀是俗
“如果木心先生活着,知道有今天的盛况,晚上给他打一个电话,他会高兴死了。”面对满场的读者,童明说。
据童明回忆,1984年他到马萨诸塞大学读文学专业,结识了木心,也头一次看了他的书。随后,在童明和木心的第一次聊天中,他对木心说:“我读了你的书,我们是一家人,想跟你聊聊家常话。”木心便问:“你说说,家里有什么人?”童明说,有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楼拜,木心的眼睛一亮。直到木心去世前,关于类似的话题,两人经常谈起。
童明透露,木心非常渴望读者,他期待理想的读者。于是作为读者的童明,分享了他的阅读感受:“木心的文字很美,初次读它,你觉得美,那就是美学本身有的那种力量,而不仅仅是词法、句法美。除此以外还有章法。章法之外,还有剑法。”童明打了一个比方,木心的文字是经过时间、历史、生活的历练,像蒸馏多少次以后的酒,看起来透明无色,但实际上非常浓烈。
“他除了跟中国古典文化一脉相承之外,而且还跟西方的整个世界性的美学思维一脉相承。”童明谈到,木心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是绍兴希腊人,这并不是开玩笑,他特别喜欢希腊,尤其是希腊悲剧。据童明回忆,有一次大家在一起聚会,木心想起“文革”中那些“修理”过他的人,他们把他的行李放在独轮车上,让他推着独轮车在街上走。“我们通常理解这是奇耻大辱,但木心说,‘我走得很有尊严,而且我走起来还很有技术,我一边推着车子,一边还想着苏格拉底如果变成我的话会怎么样。”
在童明看来,所谓现代世界是一个审美力削弱的时代,文学是靠着那些粗俗、暴力的刺激才进入兴奋状态的,“木心特别警惕这件事,他在行文的时候很反对华丽、滥情、炫耀。他认为炫耀是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