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中國經濟斷崖式下滑?

2015-08-22
来源:香港商報
 
   昨日公布的8月財新PMI預值降至金融危機以來最低,全球股市和油市震盪下行。早前,中國陸續公布的7月份各項經濟數據無一不顯示,目前經濟發展持續放緩,疲軟態勢蔓延,經濟問題凸顯,形勢不容樂觀,特別是外貿數據的大幅下滑令外界大跌眼鏡,令到質疑官方GDP數據和看空中國經濟的聲音再度響起。對中國經濟持極度悲觀態度的分析人士指出,包括「克強指數」在內的多項數據與經濟增長率相背離,認為中國經濟已發生斷崖式下滑。
 
  但接受本報采訪的專家認為,中國至少也接近斷崖式下滑的說法站不住腳,缺乏足夠的證據和全面的分析,「克強指數」不符合經濟增長率是新常態下經濟結構調整下不可避免的結果。專家指出,目前中國經濟確實面臨巨大的下行壓力,問題重重、潛流暗涌。但隨著穩增長政策和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實,中國經濟發展的最終結果并不會像外界認為的那麼悲觀。香港商報記者 朱輝豪
 
  1.專家:證據不足 穩增長壓力確實大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昨日日公布的8月財新PMI預視值較環比下跌1.1個百分點至47.1%,較上月終值下跌0.7個百分點,降至金融危機以來最低值。交銀施羅德分析認為,財新PMI大幅下降顯示企業景氣度繼續顯著惡化,經濟下行壓力或再度加大。分項指標中,新出口訂單指數明顯下滑,交銀施羅德認為,近期人民幣匯率的大幅波動可能導致企業在簽新訂單方面表現謹慎,外部需求出現下降,匯率波動可能對短期出口形成一定抑制作用。
 
  近期,圍繞中國經濟加速下行話題的討論再度引發外界關注,外界對中國經濟持續放緩表現出了極大的擔憂,持悲觀態度的經濟學家日漸增多,他們對中國官方公布的一些經濟數據表達了質疑。新近公布的7月份一系列的宏觀經濟數據進一步佐證了中國經濟發展的疲軟,一時間看空中國經濟的言論再度響起,相關人士對上半年中國經濟7%的增長率也表示出了極大的懷疑。
 
  目前,外界對中國經濟的探討和分析仍在繼續,而中國經濟面臨著巨大的下行壓力已成為業界的共識,中國高層官員也在多個場合表達了對中國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的擔憂。分析師對微觀企業進行的調研結果也不容樂觀,出口銳減、消費弱化、投資被動這三個特徵在強化,顯示出經濟下滑壓力巨大。
 
  中國官方公布的GDP數據歷來受到外界的質疑,最近這種質疑聲越發增多。今年上半年內地的GDP增長率為7%,高於外界的預期,國內一些經濟學家和國外的一些投行機構對官方公布的數據表示出了極大的質疑,圍繞中國GDP數據再起爭議。有學者指出,一、二季度中國的GDP增速鮮有變動,但同期多項經濟指標卻持續走低,一些以往走勢與GDP增速相近的數據出現了不小的背離,如發電量、貨運量、財政收入、企業利潤等,直指官方公布的經濟數據飽含水分。
 
  一些對中國官方GDP增長率表示懷疑的專家列出以下數據:一是電力數據與中國經濟運行情況聯繫緊密,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參考指標,但今年上半年全國發電量累計同比增長0.6%;二是今年7月,全國鐵路完成貨運量同比下降10.9%,貨物周轉量下降14.4%;1-7月,鐵路貨運量同比下降10.2%至19.8億噸,完成貨物周轉率下降11.8%;三是財政收入增速下滑,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79600億元,同比增長6.6%,同口徑增長4.7%,比去年同期回落4.1個百分點,亦與GDP匹配程度出現差異。
 
  2.結構調整致數據不理想
 
  除上述數據外,專家列出的GDP虛高的數據還包括社會融資規模的大幅下滑、企業利潤的不理想和房地產新開工面積負兩位數增長。專家認為,這一系列數據均指出中國經濟發展問題重重。更有甚者,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已發生斷崖式下跌。
 
  對於中國經濟的分析,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湖北銀行獨立董事左小蕾并不認同中國經濟已發生斷崖式下滑的說法。她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外界對中國經濟過度解讀,斷崖式下滑的觀點過於悲觀,也根本站不住腳。雖然中國經濟面臨著不小的下行壓力,但隨著一系列穩增長措施的落實,中國經濟將逐漸企穩。
 
  對於發電量、貨運量、財政收入等數據與GDP增長背離的分析,左小蕾認為這些數據是缺乏全面分析的一種表現。她指出,中國經濟面臨著下行的壓力并非是一個增量的信息,由於中國處於「三期疊加」時期,過去高污染、高耗能的發展模式不可持續,結構調整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影響到經濟的增長,給第二產業帶來下行的壓力,并由此觸及相關數據的變化。
 
  左小蕾認為,上半年用電量接近零增長是經濟結構調整的結果,此前用電量多是由於前期經濟的過熱發展,以致產能過剩問題突出,第二產業存在嚴重的結構問題。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即服務業的發展超過第二產業,用電量的下降是必然現象,因為服務業的用電量相對第二產業大為減少。至於貨運量的下滑,左小雷認為,隨著高速公路運輸的崛起,一萬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已部分替代鐵路運輸功能,改變了原由鐵路承擔遠端運輸的局面,如淘寶天貓等網絡消費品更多的是通過公路運輸來完成的,因為小批量的貨件無走鐵路的必要性。「『克強指數』是李總理在東北任職時提出的,現已過時,目前情況已不一樣,外界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是對中國的經濟的發展缺乏全面的了解,這里面的信息并不完全對稱。」左小蕾說。
 
  3.七月份數據引人擔憂
 
  新近逐一公布的7月份經濟數據的不理想,特別是貿易數據的大幅下滑給質疑聲提供了參數。數據顯示,7月中國進出口總值為3472億美元,同比下降8.2%,降幅較上月的1.2%再次大幅擴大,進出口雙雙低於預期。其中出口(以美元計價)由上月的同比增長2.1%轉為同比下降8.9%,進口降幅由上月的6.7%擴大至8.6%。
 
  對此,左小蕾分析認為,進出口數據雖然降幅頗大,但其他經濟數據只是略微的下降,并無特別的信息,沒有攜帶經濟惡化的信號,單憑這些數據指出中國經濟已惡化的說法無太多道理。中國經濟在短期內出現大幅下滑的可能性不存在,新常態下由高速轉向中高速,將是一個平穩的過程。「新常態就是這樣中高速的增長,所有數據都不可能再呈大幅上漲的態勢,所以7月份的數據屬正場☆況,也是早在意料中的事情。目前中國經濟無大起大落的現象,認為斷崖式下滑的人只是沒能理解新常態的具體含義而已。」左小蕾說。
 
  對於7月份經濟數據的解讀,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郭萬達也不認同經濟全面回落的說法。他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單憑一個月的數據不足以說明問題,況且投資和消費并沒有大幅回落,M2增速反而加快了,所以經濟全面回落的說法站不住腳。但目前中國經濟確實面臨一定的困難,制造業相對困難些,出口企業日子也不好過,這是經濟轉型升級的結果。
 
  分析人士認為,出口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國內生產要素成本的上升,包括勞動力、土地,也包括匯率,國際需求的變化是次要原因。出口增增速由過去20%多到現在兩位數以下,也是符合規律的。最近一段時間出口速度降得比較多,適當調整一下匯率,把出口穩定在一個正常的水平上也是必要的。
 
  4.匯率調整 非趨勢性貶值
 
  中國央行8月11日宣布,為增強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市場化程度和基準性,決定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中間價將參考上日銀行間外匯市場收盤匯率,并綜合考慮外匯供求情況。當天,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2298,較前一交易日貶值1136點,且在岸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跌幅創下了1994年匯改以來最大單日跌幅。之后人民幣繼續走弱連貶兩天,人民幣對美元三天貶值4.66%。直到14日,人民幣貶值才穩住陣腳小幅回升,當日中間價報6.3975,較上一個交易日升值35個基點。
 
  央行此舉被外界認為是為了提振出口,幫助出口企業渡過難關,以應對中國經濟所面臨的挑戰。對此,左小蕾分析認為,雖然人民幣貶值有助於出口,對經濟有一定的推動,但不是這次人幣貶值的主要目的。此次匯率的調整是由於前期中間價讓人民幣估值發生偏離,存在高估的可能,現今是先把調整到穩定合理的空間里,以增加更大幅度的波動,為后期開展更大幅度的資本可兌換奠定基礎。
 
  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表示,本次貶值的主要原因是中間價與之前收盤價之間的差價大幅收窄。這是由於此次完善報價所帶來的一次性的調整,不應該被解讀為人民幣將出現趨勢性貶值。馬駿認為,從經濟的基本面來看,中國主要宏觀指標都支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比如,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有所放緩,但7%的GDP增速仍然高於絕大多數國家。最近的一些情況表明,由於宏觀調控措施效果逐步顯現,基礎設施投資加速以及房地產銷售改善,中國經濟有企穩回升的跡象。另外,中國的經常性項目仍然有順差,外匯儲備很高,通脹率較低,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都在安全區間。
 
  5.中國經濟危機四伏
 
  分析人士認為,貶值幅度難以真正提振出口,出口復蘇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也是微不足道的,尤其伴隨著中國制造業成本正向美國靠攏,其提振效果也需要更長時間來體現。隨著前期資本市場動盪,目前更為急迫的問題在於金融穩定,因此從更直接也更重要的角度而言,調整匯率很大程度是為了降低金融與資金外流等方面的不穩定因素。
 
  中國經濟的不景氣很大程度上與制造業的疲軟有關,當下中國制造業正遭遇寒冬,隨著政策紅利、人口紅利、土地紅利逐步消失,傳統的生產模式已經難以為繼,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的競爭力正被削弱,而國內外需求的疲軟更令制造業企業雪上加霜。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隨著企業盈利能力的下降,企業擴張意願不強,企業倒閉現象頻頻。由於內地制造成本的上升,不少外企紛紛將公司遷往東南亞制造成本較低的國家。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官方上半年GDP仍能維持7%的增長實屬不易,如果說「克強指數」與中國經濟增速背離仍不足以說明問題的話,那麼當下中國經濟面臨的危機也不容小覷。表面上7%的增長率仍能傲視全球,但中國經濟實則危機四伏、潛流暗涌。分析指出,中國經濟現今面臨的難題體現在多個層面上:首先是PPI連續41個月負增長,7月份已達到了-5.4%,陷入通縮的風險,部分產能嚴重過剩、PPI下降幅度比較大的地區,地方財政收入下降幅度比較大;其次是中國房地產發展快速放緩,去庫存壓力下,對上下游產業影響深遠,過去依賴賣地為主要財政收入的地方政府陷入困境;再一個是企業利潤的下滑導致和企業的倒閉致使銀行壞賬率快速飆升,企業高債務風險問題凸顯,整個金融系統備受考驗。
 
  6.穩增長發力或解下行壓力
 
  中國經濟面臨著巨大的下行壓力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中國高層也在多個場合表達了此觀點。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一些企業經營困難,經濟增長新動力不足和舊動力減弱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會議提出,高度重視應對經濟下行壓力,高度重視防範和化解系統性風險。
 
  分析人士認為,面對經濟持續放緩、新舊增長點青黃不接的局面,如何解決當下經濟存在的問題著實令當局頭痛不已。為了實現穩增長與調結構的平衡,中國已加碼「鐵公雞」的投資,并實施擴張的債務互換計劃,用以緩解地方政府的融資壓力,并將資金注入到政策性銀行,引導更多信貸資金到實體經濟中去。
 
  郭萬達給當下中國經濟開出「藥方」,他表示,保增長和調結構之間的難題首先在於適宜的貨幣政策,核心的問題是使得新常態中的速度降下來且防止斷崖式的下滑,既要結構的調整優化,又要動力機制的調整來推動GDP的持續發展。「保7是有彈性的,增長回落一點無所謂的,關鍵是結構的調整。創新的啟動就要加大教育和研發的投入,激勵企業搞研發,把人才紅利利用起來。另一個是降低企業的成本,包括行政成本,涉及政府的簡化放權,而資金成本就是金融的改革深化,高利率成本要下降,融資問題要解決。除上述之外新的增長點包括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要抓住技術革命的浪潮,鼓勵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帶來新的需求變化。最后是幫助消費的升級,消費的升級涉及到一系列的問題,也包括教育醫療、旅游等公共服務。」他說。
 
  GDP曬單東北塌陷最嚇人
 
 
 
  昨日,內地31個省份上半年GDP數據正式出爐,從各項數據看來,重慶以11%引領全國,貴州緊隨其后,東北三省增速排名墊底,形勢嚴峻。但各省份上報的GDP總和高於國家統計局的統計總量。受訪專家認為,東北的困局在於體制機制落后,思維僵化,市場化改革滯后,導致產業升級緩慢和產業結構調整緩慢,使其無法快速適應新的經濟發展環境。解決之道唯有加快國企的改革,提高企業經營效率,依靠創新推動發展。香港商報記者朱輝豪實習記者吳瑩
 
  東北困局惡性循環
 
  總體數據來看,27個省份增速較一季度出現回升,而上半年各省份GDP數據之和再次出現與全國總量「打架」的情況。數據顯示,31個省份上半年GDP總和為324556.57億元,超出全國總量(296868億元)多達27688.57億元。
 
  東北三省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增速排名靠后,其中,遼寧以2.6%的增速墊底。
 
  作為全國工業化最早的區域,東北三省經濟發展近年來陷入困局,前景堪憂。今年上半年,東北三省經濟下滑明顯,面臨著巨大的下行壓力。遼寧、黑龍江、吉林的GDP增速分別是2.6%、5.1%和6.1%,排名倒數第一、第三和第四。分析人士認為,東北三省的經濟出現困局一個重要原因是,舊動力減弱,新動力不足,導致增長乏力。
 
  廣東省社科院區域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東北是老工業基地,改革開放初期代表了中國的先進生產力。如今發展滯后因大型國有工業企業轉型艱難,包袱重且改革遲緩,發展嚴重跟不上時代。丁力指出,國企改革不成功,沒有賦予企業以活力,導致問題漸漸累積。同時,東北人才流失嚴重,留不住年輕人才,如此導致了惡性循環。
 
  重整國企創新增長
 
  作為區域經濟研究專家,丁力分析認為,東北經濟的轉型升級首先是體制機制上的改革,政府要進行改造,轉變僵化、落后的計劃經濟思維,只有政府轉型后企業才能實現真正轉型。其次,東北整個產業結構要進行改造,其本身衰落的原因就是其沒有建立起一套與市場經濟相配套的生產性服務體系。
 
  丁力強調,恢復經濟活力很重要的一條是國企的重整。「國企如果能夠起死回生,我們就要抓市場,抓市場的核心,是要為東北的產品尋找出口。東北國有企業的管理層很多依舊是計劃經濟的思路,不按市場需求去生產產品,也不清楚產品的銷售對象,這種狀況亟需改變。」
 
  在丁力看來,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要靠創新,老東北如果有所創新,其能量要比其他地方大。他指出,廣東目前在發展機械裝備工業,但是其基礎太薄弱。如果這些放在東北,可能更勝一籌,因為東北可以利用其產業工人的基礎和配套基礎等來更好地發展。
 
  產業轉移渝貴搶眼
 
  國家統計局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分析說,貴州離廣東相對較近,重慶也是西部各省市中離東部地區最近的一個。較好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是兩地經濟快速增長的原因之一。此外,重慶、貴州偏輕型化的產業結構也降低了他們對資源的依賴度,從而降低了兩地在本輪經濟結構調整中受到的沖擊。
 
  東部大省表現穩定
 
  除了「一首一尾」,上述「榜單」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在於浙江、上海、江蘇等東部沿海省市以及山東、廣東等經濟大省上半年的經濟增速均排在中等偏下的位置。
 
  對此,潘建成表示,雖然上半年東部省市的經濟增速低於重慶和貴州等地,但在基數完全不可比的情況下,這種橫向比較沒有意義。要評估上述地區經濟溫度,關鍵在於縱向對比。
 
  他表示,和去年同期相比,東部地區經濟增速下降幅度不大,而中西部很多省市經濟增速出現了較大降幅。這樣的現象釋放出兩點信息,其一,在目前局面下,技術密集型產業占比較大地區的經濟能夠保持穩定,而資源密集型產業占比較大地區的經濟則受到較大沖擊。其二,從在總量中占比來看,東部地區經濟的穩定有助於中國經濟整體企穩。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