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 > 藝術

趙屹松:“華宇青年獎”企業做藝術獎項 有主權無顧慮

2015-08-31
來源:99藝術網

 \

趙屹松

導讀:近幾年,“青年藝術”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各種有關“青年藝術”的展覽、獎項更是頻頻推出,“華宇青年獎”的影響力也日益凸顯,本次99藝術網采訪了藝術三亞總策划人趙屹松,聽他揭秘從首屆設立最高20萬現金獎勵到第二屆減少現金獎勵擴大後續扶持的原因,在眾多的青年藝術項目中“華宇青年獎”如何樹立自己的品牌影響力,以及對青年藝術家的發掘又會放在哪些方面等等。

“知行合一”做有價值的獎項 
 
99藝術網:如今,關于青年藝術家的項目、獎項非常多,華宇青年獎已經做了兩屆,第三屆也已經開始籌備。您覺得要如何樹立一個青年藝術平台的形象?
 
趙屹松:一定是這個獎本身是有價值才可能延續下去,可能有影響力,可能持久。藝術家獲得這個獎以後不是獲得了一個短時間的媒體曝光率的增加,不應該僅僅收獲的是這方面的一個紅利,應該有更具體的工作在里邊。第一屆時,對獲獎藝術家無關小組、李燎,我們分別給了20萬和10萬的現金支持。這個還不夠有價值,我們從去年開始就提出,這個獎是一個持續的長期的項目,除了獲獎藝術家獲得一定的現金獎勵以外,還會支持他的藝術項目。去年獲獎的是胡為一、吳超,分別給了5萬和3萬的現金支持外,還在“華宇青年獎”的支持下,今年7月份,胡為一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辦了個展;吳超的“用藝術的方式嘗試喚醒植物人”項目,也有了非常重大的突破,而且跟廣州軍區醫院有了很好的合作的基礎,甚至醫院給他專門做了一個視聽治療室。藝術家對我們非常感激,她覺得跟我們的帮助還是分不開的。我們聽到藝術家有這樣的反饋也很欣慰,我們就感覺到這回我們制作的獎項是真正有價值的。

\
第二屆華宇青年獎頒獎典禮現場

雖然沒有像第一屆時給藝術家那麼多現金的支持,實際上我們在這方面投入的更多。我們這個獎真正的核心價值、核心意義在于應該是一個“知行合一”的獎,對于我們選出來的藝術家應該給他們實實在在的支持和帮助,否則光是大家吃個飯,照個照片樂呵樂呵,沒有什麼意義。
 
99藝術網:一個青年藝術項目想要長期發展下去,要如何保持這個展覽項目的活力?
 
趙屹松:保持活力就是這個事必須有價值,有價值才能存活下去,才能被大家認可,被大家認可才能存活下去。大家為什麼認可你這個獎呢?因為你這個獎是給大家提供價值的。比如說有一個獎項可以把中國非常好的藝術家介紹到全世界,獲得這個獎可以帮助一些原來不那麼出名的或者是剛剛走上社會,剛剛離開學校,實際上他的作品完成度已經很高,作品的面貌非常好的藝術家,讓更多的人去知道、了解到,我想這個獎項就是有他自己的價值和意義,這是關鍵。

\
首屆華宇青年獎批評家栗憲庭為華宇藝術獎評審團大獎獲得者李燎頒獎

99藝術網:很多青年藝術項目的獲獎藝術家重疊率非常高,華宇青年獎要如何避免這一現象?
 
趙屹松:我們這個獎有一個好處在于它的時間是每年的年底,不敢說我們是做一個總結。實際上在我們評選的標准里面有這麼一條規定,就是不去把這個獎搬給那些很成功的或者是近年來獲獎,拿獎拿到手軟的那些人,我們盡量去挖掘和支持那些還沒有在廣泛的藝術系統被發現和推廣出來的藝術家,讓我們的獎項能夠在沒有被發掘出來的藝術家層面做更多的努力,自然而然規避掉一些重復的可能性,這個是我們的一個使命。
 
“華語青年獎”因一種巧合引發的可能性
   
99藝術網:華宇青年獎以後如何進行,已經在籌備了?
 
趙屹松:其實我們是一個做商業的企業,但是我們出來做這個獎項是把商業跟學術或者是商業跟藝術系統分的是很開的。沒有說藝術家獲了我們的獎以後要收藏作品,留作品給我們,也沒有這樣的要求,也沒有要求藝術家有任何形式的回報,這也算是我們的特色之一。可能是一個商業企業做這個事會有更多的主權,沒有這麼多的顧慮。

\
首屆華宇藝術獎評審團特別大獎獲得者“無關小組”

實際上今年是第三年,就已經確立好非常好的一個評選的結構,先有一個推薦人的機制,以後是初評委員會,終評委,且每年人選有一些變化,但是前提一定是他們對青年藝術家的創作跟狀態是很熟悉的。
 
我們集團叫華宇集團,我們的獎項叫“華宇青年獎”,很多時候人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以為是“華語青年獎”。這個是一種巧合,也是一種可能性,我們希望將來這個獎項,從推薦人、初評委、終評委的選擇上是不是有可能注重一些在大陸以外的,像美國、英國、台灣、香港這樣,依然是屬于華語的范疇內的做很好的青年藝術家。這也算是我們一個向國際輻射的一個方向,並不是說將來就做成國際的了,我們希望在中華文化背景下做華語青年藝術家。

\
第二屆華宇青年獎評委會大獎獲得者吳超與頒獎嘉賓

99藝術網:發掘青年藝術家的時候會更加注重青年藝術家的哪些方面?
 
趙屹松:比較注重的是藝術家自己的創新型,很重要的一點是沒有被藝術系統開發、廣泛地認知和開發過的藝術家,以及對于作品創新性。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希望藝術家的作品相對更完整,有個人的面貌。   
 
正視藝術家的流失和轉行
 
99藝術網:有很多獎項中有某個藝術家得到一些獎金和資助,過兩年這個藝術家見不着了,從事藝術行業了。這種情況怎麼看?

\
第二屆華宇青年獎評委會全場大獎獲得者胡為一

趙屹松:兩說了,第一個要允許人家選擇生活的權利。第二青年藝術家天生有這種情況,在中國這樣瞬息萬變的世界里,選擇自己生活有可能迫于各種壓力,也有可能是年輕的時候想試試這個,試試那個,試試藝術也是選擇之一,讓自己的生命更豐富一點,我們不應該去限制他。換句話說,恰恰是那些能堅持下來的藝術家,能在這種壓力下,在苦悶和無聊中一直堅持,發現自己價值的藝術家的難能可貴。因為這個時代瞬息萬變,想堅持一件事做下來很困難,堅持是非常好的品質,一方面我們看到藝術家的流失和轉行,另外一方面也會意識到這些獎項里有很好的藝術家能一直堅持下去。我相信我們認真選擇的這些評委,他們也會很認真地對待這個事,一定會選擇那些藝術比較完整的,更願意在藝術體系里邊做更多工作的一些藝術家。
   
99藝術網:這種現象會對後面評選的時候有什麼樣的影響嗎?是否會在以後的評選中更加注重一個藝術家的線性發展,幾年的發展資料。

\
“兩點之間沒有直線”胡為一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個展現場  

趙屹松:一定是這樣,以往評選的時候,青年藝術家可能沒有太豐富的履歷或者是參展經歷的,但是我們還是會更注重、更期待地想去看他們做的一整套的東西或者是整個他自己的藝術脈絡,藝術語言是一個什麼樣的呈現。
   
99藝術網:評委選擇出于什麼樣的考慮,有些展覽為了保證公平性,會隱藏評委,直到評選當天現場揭曉。
 
趙屹松:這是一個挺好的事。從評委的選擇上來講,我們不介意說公開不公開,我們在現場評獎的過程是一個非常嚴格的議事的過程,我們是允許大家去充分辯論的,充分討論這個藝術家,以及這個作品是否合適。我相信評委在評獎的過程中,他們一定會有博弈,而評委機制對于一個作品,對于是否能發掘出來一個真正好的藝術家,並不是最關鍵的部分。我相信在諾貝爾獎里面也有博弈,所有的獎里邊都會有這種情況。這種情況可以通過規則,通過議事的規則,溝通的邏輯規避掉。

\
藝術家胡為一、策展人孫冬冬介紹展出作品

因地制宜 打破“白盒子”模式
 
99藝術網:三亞藝術季已經做過三屆,每年的變化也都挺大的。您作為三亞藝術季主策划人,後面該怎麼做呢?
 
趙屹松:在我看來所有的展覽都差不多,都是在一個白盒子里邊,把這個作品放進去,願意去了解他的人去觀看就可以了,這種模式是一種傳統的美術館的模式,以前從盧浮宮、大英博物館,一直到現在所有新建的美術館都有這麼一個模式,這種模式非常好,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文化高端消費的空間,為我們能接觸到更多有趣的思想跟藝術提供了一個空間。但是三亞不具備那些一二線城市,北京、上海、倫敦、紐約等城市所應該具備的一些人群以及基礎環境條件,我們在這個地方做這樣一個藝術項目,本身是不是應該有一些不一樣的氣質,這個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在今年三亞藝術季里也會去實踐,一點是“在地性”,三亞非常好的戶外資源和空間,我們是不是可以把它作為一個獨特的呈現方式,這是一個“在地性”的考慮。另一方面,三亞是因旅游資源新興發展起來的城市,每年來這兒這麼多游客,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消費旅游產品,消費風光,絕對不是要看藝術展,三亞藝術季還沒有牛到這樣的地步。也就意味着來旅游消費的這些人對于藝術的理解是參差不齊的,是不是我們的藝術從策展的形式、展覽的形式以及整個藝術項目的主旨上,應該考慮到更多的人群引導,引導他們去了解藝術,思考藝術,讓藝術活動具有互動性,公共性。

[責任編輯:淇心]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