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錢币市場經過多年調整,仍然未見起色,以致有的圈內人士選擇文交所發行錢币類收藏的資產包,試圖迂回包抄,突破瓶頸。盡管如此,當年在“絲綢之路”上發行的西域古錢币,卻被有心人當作潛力題材發掘,有望在未來的錢币市場崭露頭角。在中國政府大力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带”的國策 下,這些絲綢之路的古錢币已再度引發市場關注,未來行情值得期待。
三類錢币各領風騷
新疆地處連接中原文化圈與中亞的絲綢之路,作為商貿通路,這里上千年來通行着各地政府發行的錢币,歷史上通行的錢币包括中原王朝錢币、西方外國 錢币和西域當地的自鑄錢币。時至今日,當年這條絲綢之路上所通行的各種古錢币自然就成為今天藏家的掌上明珠,其中尤以龜茲等西域古國鑄造的西域币受到特別 關注。
首先,新疆出土和傳世的中原王朝錢币自漢至清,歷代銜接,而且數量巨大,遍布全疆。其中最早的是漢五銖錢,數量多,分布地域廣。1970年代, 在和田縣買力克阿瓦提遺址一次就出土了45公斤西漢五銖錢。在唐代,中央王朝的錢币流通于天山南北。北宋錢币也普遍在南北疆各遺址中出土。
同時,絲綢之路的溝通促進一些外國錢币傳入新疆,其中有中亞貴霜王朝錢币和拜佔庭(東羅馬)金币,更大量的是波斯銀币。1959年,烏恰縣一次出土古錢900枚,其中波斯銀币佔絕大部分。
另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多次發生戰爭,鑄币傳入新疆不多,不能滿足新疆市場流通的需要,當時的龜茲國就仿照內地傳統圓形方孔錢的形制 鑄造了龜茲五銖和龜茲無文小錢等。此外還有漢佉二體錢,其上的馬和駱駝形象源自大夏(今巴基斯坦、阿富汗一带);制錢工藝的打壓法則源自希臘;龜茲五銖、 高昌吉利、突騎施與紅錢的圓形方孔則源自中原王朝。其中,乾隆年間平定准噶爾部叛亂之後在新疆鑄造的方孔錢,因為用新疆本地產的紅銅,所以又叫新疆紅錢。
絲路銅錢藏家所愛
錢币市場隸屬于郵品錢币板塊,其中包括古錢币板塊、金銀币板塊以及紙币板塊。在前兩年藝術市場火爆的時候,這幾個板塊都曾經風光一時。金銀币與 紙币,都與中國國情有關,一度被大肆炒作,經歷了過山車行情。相比較而言,古錢币板塊除了一些特殊題材受到爆炒,行情表現則比較穩健。
其中,西域古錢币作為一個特殊的題材值得注意。
那麼,這個西域古錢币到底行情如何?收藏這些古錢币要注意什麼呢?記者為此采訪了正在新疆進行學術考察的北京大學博士後朱滸博士,他致力于古錢币研究已經十多年,目前是華東师范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生導师、中國收藏家協會錢币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錢币學會專家庫專家。
朱滸表示,龜茲五銖之類的西域方孔錢币,假貨比較少,適合愛好者入手。其中,以存世量和價格來看,高檔錢币主要有高昌吉利、日月光金、茲泉內 化、天子建號等,略多一些的錢币主要有蒙元時期的察合台銀币、宋代的回鶻文錢、唐代北庭與七河地區流行的粟特文錢等。更早的和田馬錢原本價格昂貴,後因近 年有大量出土,價格適中。和田馬錢在新疆貨币史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新疆本地打制的第一種錢币,同時結合了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因素:一面打制有馬和佉 盧文,另一面則是漢字,分為“六銖錢”和“重廿四銖銅錢”兩種。
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錢币市場正是重新洗牌的關鍵時刻,“絲綢之路”上的西域古錢币正在形成一個潛力板塊。隨着中國政府大力推進“絲綢之 路經濟带”,這個板塊將日益引發各路藏家的關注,最終成為整個市場的熱點,而其中一些特殊品種,特別是龜茲古币,有望成為市場的焦點,前景可期。
金銀币造假十分猖獗
不過在朱滸看來,投資者還需要謹慎應對。從鑒定角度講,銅錢的鑒定較容易,因為銅錢可以看銅鏽,而金銀類錢币鑒定起來比較困難。所以他建議新疆 古錢愛好者可以從銅錢開始收藏,等到水平積攢到一定程度再進軍金銀錢币。目前新疆銅錢中價格最貴的是高昌吉利,品相較好的價格在10萬元左右一枚,而普通 的龜茲五銖只要數百元即可入藏。
他特別提醒買家,來自外國的金銀币可謂假貨猖獗,因為金銀币屬于西方體系的打壓錢,而非像中國古錢那樣鑄造,國人對這種造币工藝並不十分了解。 他形容西方古典金銀币是造假“重災區”。目前常見的仿品主要有在西方錢币市場上拍賣很貴的貴霜金币,其特點是板模打制得非常好,藝術性也很高,又是純金打 制,很難鑒定,價格在1萬到2萬之間一枚。
還有一類仿品是臆造的薩珊波斯的金币。眾所周知,薩珊波斯主要流行銀币,而金币非常珍貴。前些年有藏友將薩珊波斯庫斯老二世的金币送至《鑒寶》 欄目,曾被專家定為珍品,其實這種錢币在西方拍賣市場從未出現,明顯是臆造的。朱滸本人也曾買過一枚薩珊波斯金币,上面打制有被俘的羅馬皇帝與薩珊皇帝沙 普爾一世。此事還驚動了美國一家專門拍賣西方古典錢币的網站,但事後證明那是一枚贗品。因此,朱滸建議有志于收藏西方古典金銀币的藏友可以在西方錢币拍賣 網站購買,而盡量不要在新疆本地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