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8

記憶深處的紅磡舊時光

2015-09-14
来源:香港商報

  紅磡位於香港九龍東南部,新舊交替,擁有長久的歷史。近日,在香港商務印書館舉辦的香港歷史影像系列講座中,香港教育學院的梁操雅博士與紅磡老街坊分享了紅磡故事。香港商報記者朱求真

  梁操雅介紹,紅磡最早名為「大環」,歷史久遠,開埠以來已分為紅磡、鶴園、土瓜灣三約,光緒年間三約已設有公所,不少農名及漁民在此居住。1860年,港英政府銳意發展紅磡成為工業區,青洲英坭廠、黃埔船塢、中華發電廠相繼成立,其他如玻璃、火柴等行業的廠房在19世紀末時紛紛在此區開設。戰后一仍舊貫,紅磡仍以發展工業為主,至70年代末始大事更張,以前瀕海而建的英坭廠和船塢在近20年急速發展,昔日的紅磡變成紅灣半島,船塢原址陸續建成黃埔花園,英坭廠發展成新的工業大廈,從近30年的發展來看,紅磡已發展成為中產及高尚住宅區,成為一個新舊交替的社區。

  對於紅磡得名,梁操雅說到,在九龍半島未劃歸香港政府管制前,已有「紅磡」之名。據梁操雅介紹,20世紀初,有工人打井時,發現涌出來的井水是朱紅色的,當時的人們認為動土傷了龍脈,流出來的是龍血,該區便得了紅磡之名。「紅磡原以村落為主,包括鶴園村、老龍坑村和紅磡村等,正好與西部的小漁村油麻地各處一方。而紅磡日后的開發,是與船塢的經營是分不開的。」

  修院與古廟

  梁操雅說,紅磡除了開設工業外,外國人亦在紅磡開發社區服務,1880年代,倫敦傳道會及嘉諾撒修院分別向政府申請用地,在紅磡建立學校。「而中國社會民間祈福拜神風氣興盛,除了修院以外,對於古廟的參拜更為熱衷。」紅磡區內的觀音古廟及福德古廟歷史悠久。觀音古廟曾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及宣統二年(1910年)重修。一直以來,觀音廟的香火非常鼎盛。觀音廟最為出名的乃是「觀音開庫」,每年農历正月二十六日,慕名前來借庫的人絡繹不絕。

  為街道取名

  對於街道的定名有其約定成俗的規律,梁操雅介紹道:如有觀音廟就有觀音街,有青州英坭廠便會有青州街,有黃埔船塢必有船塢里,北帝廟原址附近有北廟街。紅磡發展相對較早,不少街道均以事物命名。港英政府在其轄區內多設警署,以維持當地治安,同時附近的街道多以差館街命名。同期,香港在各區設立警署,警署附近的街道多被當地居民約定成俗稱為差館街。及后,為免不同地區使用相同的街道名稱,產生混淆,政府於1909年刊登報紙將九龍區內的街道名稱更改,紅磡的差館街易名為大沽街,但是另一條小街的名稱卻仍保留至今,那便是差館里。滄海桑田,物換星移,從戰后至今,紅磡有很大的改變。在梁操雅看來,這改變不單單是環境上的、事物上的,還有就是觀念上的。沒有了船塢、英坭廠、電廠等,也少了當年在這里工作的工人們,換來的是豪宅、商場、地鐵站,過來更多區外的來客。這就是城市發展帶來的變遷,唯一不變的就是老紅磡人心中的記憶。 

  紅磡人話當年

  50年代

  黃埔船塢很大

  梁熾靈(幼年時居住九龍城及紅磡,并曾在九龍船塢紀念學校就讀)當時黃埔船塢很大。父親從19歲開始在黃埔船塢工作,工作了40多年,直至61歲退休,主要負責設計船隻的工作。二次大戰時期,黃埔船塢常被日軍轟炸,工人的家屬都怕工人失去性命。不過,船塢內有防空洞,即使被炸,工人們都能平安回家。二次大戰后,九龍船塢紀念學校創辦,我大約在1948年入讀,算是早期的畢業生,當時,有些學生比較年長,他們或因戰亂末能適時入學,或從內地南來,有些無論在年級還是外表,均看似教師,學生與老師在一起實在很難分得出誰是老師誰是學生。紅磡的街市當時在機利士南路,回想以前媽媽曾在家里的廚房養鸡,父親要我和哥哥留意鸡蛋,然后用來孵小鸡,說起來有趣,我們的廚房里還曾養過小鴨子。當時的紅磡街市比較落后,設施一般,地下濕滑,常要用水冲洗。

  60年代

  到工展會游玩

  葉杏兒(幼時居住荃灣,后搬至土瓜灣)我大半生都在紅磡土瓜灣居住,不過當時年紀小,家庭環境不富裕,而上下課的交通工具亦沒有太多選擇,多是步行前往。當年的新填地,即現今的紅磡灣那邊,是一個碼頭和一大塊填海得來的工地。年尾商界辦工展會。我們一家人晚上和父母由馬頭涌步行前往紅磡,參觀工展會,已是一大娛樂,感到十分滿足和高興。回想小時候由土瓜灣走到紅磡,覺得很遠。現在就不一樣了,車多人多,交通方便。從自己居住的地方到聖匠職業訓練學校上學,我大多是步行前往的。記得行經馬頭圍有珠江戲院,紅磡有金門戲院,吃的地方有金寶石酒樓,以及黃埔酒樓。在校時多在后巷用餐,該巷由大排檔,五毫一餐。舊大環山也有大排檔,三毫一碗牛肉麵,用膠袋裝好打個結便拎走了。對於六七暴動,印象較深刻,珠江戲院附近有工聯會,防暴隊會放催泪彈。現在還記得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學校舉行第一次旅行,碰巧遇上暴動,要臨時取消,我們都很失望。青州英坭廠是今天工廠大廈的位置,廠房很大。另由大環道走上去,就是現在的海逸豪園和變壓站,黃埔船塢至大環道海邊,現今的游泳池位置,有個個所謂的「海灘」,是一個多石少沙的泳灘。記得小時候常與家人前往游泳,后來改建成為大環山泳池了。

  70年代

  工人午飯的身影

  周金華(任教於聖匠中學多年)紅磡的工廠多在凱旋工業中心及國華戲院后面,聖匠堂前面就是青州英坭廠,去到最遠海邊海逸是填海得來的。當年聖匠職校會提前5分鐘打鐘吃午飯,以避過午飯人潮,因為黃埔工人12點吃午飯。每天正午12點,準時鐘聲響起,閘門一開,工人就冲了出來。寶其利街是船塢的圍牆,寶石戲院和仁孚也是黃埔船塢的範圍,從火車橋走下來的人行天橋也是屬於黃埔船塢的。午飯的時間這些地方到處都是工人吃午飯的身影。

[责任编辑:董慧林]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