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02

多層次資本市場成戰略新興產業發動機

2015-09-28
来源:證券時報

  在全球經濟調整分化和國民經濟“三期疊加”的背景下,我國經濟增速由高速轉向中高速,新的增長中樞和新階段的經濟平衡尚待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大戰略。

  證券時報記者從滬深交易所獲悉,今年以來,戰略新興產業營收和凈利潤增速較高、同比提升,在推動戰略新興產業上市公司的壯大與發展方面,證券市場展示出了有效的價值發現和融資功能。

  業績逆勢上漲

  根據國家戰略定位,七大新興產業是指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及中央和地方的配套支持政策確定的領域,包括節能環保、新興信息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新材料。

  根據上述產業統計,滬市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07萬億元,實現凈利潤525億元,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增速高于上市公司總體水平。同時,實現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456億元,同比增長41%。其中,相關重點產業業績表現良好,例如,電子設備制造業顯示出強大的發展動力,凈利潤增長速度達到39.40%,超過滬市整體水平。

  與此同時,深市戰略新興產業企業業績增長強勁。中小板767家上市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05萬億元,平均營業收入13.69億元,同比增長9.60%;實現凈利潤782億元,平均凈利潤1.02億元,同比增長29.13%。創業板市場擁有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354家,占比達73.1%,形成了聚集效應。在資本市場的支持下,公司實現了快速發展,上半年平均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達4.52億元和0.5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3.33%和25%,高于市場平均水平。

  在融資規模方面,作為市場發展的新興動力,戰略新興產業公司利用資本市場吸收投資的能力也不斷增強。2015年上半年,電子設備制造業、信息技術業、專用設備等新興行業吸收投資的增幅,較去年同期增長約2倍以上。相關公司的資產投入也不斷擴大,經營實力不斷增強,如電子設備制造業和信息技術業的資產投入增幅均達到30%以上,超市場平均水平,顯示出強大的發展后勁。

  浙商證券分析師戴方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是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產業表現亮眼;生物、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產業盈利能力突出,新能源汽車產業運營能力鶴立雞群,新能源和新材料產業凈利率翻番、凈資產收益率大幅提高,新材料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現金流表現最好。

  發展后勁足

  滬深交易所的統計數據顯示,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進一步增加研發投入,強化創新驅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發展后勁。在研發方面,無形資產比上年同期增長23%,高于滬市15%的總體水平,創新驅動效果也正逐步顯現。同期,一批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在“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引領下,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加快融合發展。創業板公司上半年平均研發投入2532萬元,研發強度達5.65%。204家公司擁有國家火炬項目,62家擁有國家863項目,對自主創新的投入使創業板公司保持了較強的盈利能力,毛利率長期維持在35%左右,高于市場平均水平。

  不僅如此,科技與資本融合也在不斷深入,截至2014年底,創業板共有64家公司具有高校、科研院所相關背景,在職員工入選“千人計劃”創業人才的公司共31家,涉及人員共41人,其中涉及董監高17人,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5人。此外,創業板公司與高校開展緊密合作,通過公司出資金、高校出人才的方式共同開展研究,真正實現研究方向有的放矢,研究成果產生價值。同時,創業板戰略性新興公司也積極利用資本市場吸引并留住人才,共有141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推出了股權激勵方案,授予限制性股票和股票期權10.6億份,涉及員工2.2萬人。通過建立利益捆綁機制,上市公司與人才實現了同甘苦、共進退,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民營企業留不住高端人才的尷尬。

  戴方表示,通過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可以為推進經濟轉型、戰略新興產業升級、創新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