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0

民間“理財公司”泛濫 最喜歡老年群體

2015-10-15
来源:中國證券報

  “您好XX先生,我們是上海XX投資基金的。我們現在有一款收益12%的產品您感興趣嗎……”相信不少人都接到過這樣的“理財”電話,有時候甚至一天要接到好幾個。

  一位在P2P公司工作過的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整體而言,包括P2P公司在內的很多第三方理財公司,從業人員的素質并不高。不少營銷人員都是高中、大專畢業,甚至連基本的金融知識都沒有,但職務都是“投資顧問”、“理財經理”。

  “給陌生人打電話銷售理財產品,沒有什么捷徑。可能打給一百個人只有一個人肯聽你說。打一千個,只有一個開口跟你說;打一萬個可能才有一個人去你公司咨詢。加上運氣,主要還是量。”上述人士這樣總結道。由于有高額的銷售提成,這些年輕的“投資顧問”們整天對著從不同渠道買來的電話名單,不厭其煩地撥號。

  作為金融界的資深律師,北京大成(上海)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黃開軍介紹,在上海陸家嘴地區,這個金融機構聚集的地方,粗略估計也同樣進駐上千家民間“金融機構”。這些民間機構主要的銷售手段就是電話推銷。

  黃律師介紹,甚至有投資者就是被這些中介機構的電話銷售誤導,在不清楚產品的運作模式和風險的情況下就貿然開始投資所謂無風險、高收益產品。

  除了電話營銷,居民信箱里也塞滿了各種理財產品的廣告傳單。不少投(融)資理財信息咨詢類公司還在居民區、超市等地設立實體店,重點瞄準中老年客戶。

  上述理財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設立實體店能夠增加客戶信任,也更容易募集資金。他們更喜歡老年客戶是因為老年人手中有閑錢又有時間,基本不問產品的風險在哪里,容易被高額利息吸引。有時候銷售人員送個小禮品就能獲得老人的信任。而且理財公司很了解老年人怕孤獨的心理。他們或是邀請老年人參加理財公司組織的酒會、免費外出旅游 、農家樂等活動。在這些活動中,理財公司的業務員會向其推銷產品。他們有時并不了解所售的產品,但向投資者強調保本保息。

  江西省有關部門對此總結,這類投(融)資理財信息咨詢類公司屬于一般性中介服務類企業,不屬于金融機構,不能面向公眾開展存貸款業務、證券投資咨詢業務、投資理財業務、私募投資、保險銷售等金融業務。但是,部分投(融)資理財信息咨詢公司違反有關法律法規,超出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準的經營范圍,直接或間接違規開展金融業務,誘發非法集資風險:有的向社會公眾提供證券投資咨詢服務;有的面向社會公眾開展委托理財業務;有的虛假宣傳,冒用金融機構名義發行理財產品、基金或股票;有的承諾向投資者支付固定回報,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用于發放貸款;還有部分不法分子披著投(融)資理財信息咨詢類公司的合法外衣,編造虛假的融資項目,以高額回報為誘餌進行集資詐騙犯罪活動。 

[责任编辑:李曉尚]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