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 > 文化專題

沒有《清明上河圖》 故宮還有這些值得看

2015-10-23
來源:新京報

點擊進入下一頁

  10月11日,《清明上河圖》最後一天展覽,大量觀眾前去觀看。

點擊進入下一頁

  武英殿門外只有寥寥幾個觀眾。

清明上河圖_meitu_18

清明上河圖(局部)

  《清明上河圖》成為了大眾認知中國古畫的經典符號。 

  “清明”登場人紛紛,回庫觀眾欲斷魂。沒有了《清明上河圖》,近日在故宮展出的“石渠寶笈特展”第二期顯然已沒有了第一期的火爆人氣和魅力。10月20日記者實地探訪了“石渠寶笈特展”第二期,盡管該期仍然展出了不少國寶級古代書畫,但觀眾流量銳減,該展已經回歸成為學術展。在學術界看來,從藝術、歷史、文物價值不少古代書畫比《清明上河圖》高,但為何《清明上河圖》成了中國大眾眼中的古畫第一神圖?新京報記者采訪相關專家,希望能還原出《清明上河圖》第一神圖的地位究竟是如何煉成的。

  現象

  第二期展覽不再是“大眾嘉年華”

  “石渠寶笈特展”是故宮書畫部數十位專家耗費數年心力整理研究的成果,展覽由“編纂篇”“典藏篇”組成,分設于武英殿和延禧宮。雖然近幾年隨着藝術品市場的火熱,《石渠寶笈》作為中國書畫界蓋世武功秘籍的地位被更多的大眾知曉,但由于古代書畫觀展門檻偏高,該展定位還是偏于學術。

  雖然是學術展,但在第一期卻呈現超級火爆的局面,從9月8日“石渠寶笈特展”第一期開展以來,武英殿外還是聚集起長長的隊伍。一不小心就將故宮書畫展擠爆了,故宮從入口處便開始上演“故宮跑”、“皇宮運動會”的場景時不時刷爆了社交圈。這一切或許都要歸功于《清明上河圖》這第一神圖的出現。

  有媒體報道10月11日,為趕上《清明上河圖》最後一天的展出,從全國各地趕來的觀眾在故宮武英殿外排隊至12日凌晨1:30,才得以全部進入大殿院內。而從11日8時開始放游客進館參觀,到最後一名游客離開武英殿,《清明上河圖》最後一日的展出時長已接近20個小時。

  如今《清明上河圖》已經回庫“修養”,“石渠寶笈特展”第二期在東晉顧愷之《列女仁智圖》(宋摹本)、馮承素《摹蘭亭序帖卷》、趙孟頫《人騎圖卷》等書畫珍品的率領下登場。但記者在現場發現,第二期展覽已經由“大眾嘉年華”回歸到“學術展”,沒有了大眾的竭力捧場,爆棚人氣和魅力已是今非昔比。武英殿外只有零星的幾個觀眾入場,展廳內的觀展人群也明顯少了很多,每幅畫前兩三人看展,可謂是輕松觀展。

  揭秘

  《清明上河圖》為何有如此號召力?

  流傳至今,國寶級的中國古代書畫也有不少。事實上在“石渠寶笈特展”第一期、第二期上展出的也有不少書畫國寶,但為何《清明上河圖》成為了中國大眾的古畫第一神圖,惹得大眾都要前往“朝拜”,專家為此解讀了其中的成因。

  全卷近十年來首次在北京展出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珍藏在故宮博物院的國寶級文物,它上一次現真身還是三年前在日本。而此次該作品再度亮相,且是近十年來在北京的首次全卷展出,共528厘米,自然引來了火爆人流。

  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中國書畫專家余輝告訴新京報記者,《清明上河圖》是書畫珍品,這當然是其成為大眾眼中第一神圖的基礎。在528厘米的長卷上,匯集了屋宇、盤車、舟橋、寒林、坡石、人物風俗等諸多繪畫子科,涉及白描、水墨、渲染等多種繪畫技法,圖中共繪人物約600余名,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故事。為此,西方學者稱之為“中國的《蒙娜麗莎》”。這在余輝看來也是恰如其分的,“一個是永恒的微笑,一個是永恒的喧鬧,其中都蘊含着許多難以解開的謎團,對它們的研究,在許多方面也許還需要從頭開始,一些傳統的認識應該重新商榷與研究。”

  風俗畫比文人古畫更容易看懂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風俗畫。畫面表現北宋汴梁城東角子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城鄉風光與市井百態。圖中有城外郊野風景,有漕運繁忙的汴河,以及虹橋上下之景,還有城內繁華的街市。圖中共繪人物約600余名,牲畜近百頭,房舍百余座,舟船25只,繁雜的景物按照一定的情節進行組合,結構嚴謹而緊湊,畫法精嚴,刻畫入微,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余輝告訴記者,風俗畫這一點也是讓《清明上河圖》極度親民的殺手鐧,“能看懂風俗畫的觀眾本身就要多很多。這比起很多文人古畫,看懂它們需要很多古代知識等門檻。”

  對此,《文物天地》執行主編朱威也認為,風俗畫因為有故事情節與大眾更容易親近,而相比之下不少古畫雖貴為國寶卻令人費解,觀眾看不懂畫作究竟有何魅力。

  選入小學課本成古畫經典符號

  事實上,光有藝術價值、親民性還不夠,也需要極大的曝光度。《清明上河圖》被選入國人小學課本為其成為第一神圖也立功很多。這種被印入教科書的曝光度有着超強的能量,讓國人為之“膜拜”。

  余輝告訴新京報記者,在國人從小到大的美術普及中,古代書畫很少有被“藝普”的機會。而《清明上河圖》則出現在小學課本中,成為被藝術普及的古代書畫,這讓其成為大眾認知中國古畫的經典符號。

  為此,此前擠爆武英殿的70%到80%的人群都是青年人也不難理解,“《清明上河圖》是他們從小到大接觸的極少的古代書畫,”余輝稱。

  【存在問題】

  美育“偏食”+忽略題跋

  余輝表示,此前《清明上河圖》的極度火爆恰恰是因為我們在美育上的“偏食”造成的。他建議國人從小到大的教育中應該增加更多古代書畫的比例,這樣才不會造成“我們對中國書畫的認識極不完整的局面。”

  與此同時,余輝還指出,事實上即使是作為第一神圖的《清明上河圖》,大眾對其的興趣也僅限于畫面,對于其上的題跋也並沒有興趣。而在學術界看來,《清明上河圖》的題跋也有看點,有着豐富的內容。在《清明上河圖》卷上共有金元明三朝13家的14段題跋,“其中有着許多驚天鑒語,值得深究。尤其要注意的是:早在650年前的元末,李祁以一個地方官員的目光敏銳地看到了汴京城繁榮的反面,提出不要以‘嗟賞歆慕’心態對待該圖,首先斷定該圖‘猶有憂勤惕厲之意’”。

  【第二期推薦展品】

  如今略顯寂寥的武英殿已回歸其常態,但事實上這一期依然有很多國寶級珍品值得一看。

點擊進入下一頁

點擊進入下一頁

  宋 蔡襄 《自書詩札冊》

  紙本

  蔡襄是與蘇軾、黃庭堅、米芾並稱的“宋四家”,他工詩文,書法擅長行、楷,承唐啟宋,獨步一時。此次展覽的是蔡襄傳世書作的重要匯集,一共有七開。不僅有蔡襄書風由早期生拙向中期流暢過渡期的,也有作者晚期酬答知己的精心力作。

列女仁智圖

  東晉 顧愷之

  《列女仁智圖》

  絹本 墨筆淡着色

  縱25.8厘米 橫417.8厘米

  此幅作品又稱作《列女圖》,雖然這幅作品經證實並非東晉顧愷之作,而是南宋人摹本,但其依然反映了我國最早名家人物畫的風貌。

  此卷為殘本,可以看到“楚武鄧曼”“許穆夫人”“曹僖氏妻”“孫叔敖母”“晉伯宗妻”“靈公夫人”“晉羊叔姬”這7個故事是完整的,而“齊靈仲子”“晉范氏母”“魯漆室女”3個故事只存一半,其余5個故事全丟失,又錯將“魯漆室女”之右半與“晉范氏母”之左半拼接在一起,使人誤以為是一個故事。

人騎圖卷

  元代 趙孟頫

  《人騎圖卷》

  紙本 設色 縱30厘米 橫52厘米

  該圖是趙孟頫自元大都返回湖州故里後所作,此時他43歲。

  畫中一名紅袍男子騎于馬背之上,頭戴官帽,腰系玉带,畫面布局、人物形象和馬匹的寫實畫法,都带有唐代畫風的痕跡。此圖匯集了趙孟頫弟弟等趙氏家族五人的題跋,在趙孟頫的書畫作品中並不多見。

重屏會棋圖卷

  五代 周文矩

  《重屏會棋圖卷》

  絹本 設色 縱40.3厘米 橫70.5厘米

  周文矩是南唐畫院翰林待詔,以繪畫人物、車馬、亭台樓閣以及宮廷貴族生活題材畫而知名。

  該圖既是一幅反映宮廷生活的紀實性圖卷,又是一幅精美的人物肖像畫。畫面描繪的是五代南唐中主李璟兄弟四人下棋的情景。作為寫實性的繪畫作品,畫家在逼真地刻畫出人物肖像特征的同時,也真實地描繪出室內的生活用具,如投壺、屏風、圍棋、榻幾、茶具等。這些具體的形象為後人了解古人的生活起居,特別是具有宮廷特色的文化活動提供了重要的圖像參考。“重屏”的意思是因為畫中的屏風里又畫有屏風。溥儀當年將此卷作為賞品,交由弟弟攜带出宮。1949年之後經由國家文物局轉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摹蘭亭序帖卷

  唐代 馮承素(傳)

  《摹蘭亭序帖卷》

  紙本 行書

  縱24.5厘米 橫69.9厘米

  這是目前武英殿內匯聚人氣的極少數作品。這一切也歸功于“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名聲,盡管這是個摹本。此時展出的摹本背後也有着一段故事。唐太宗當年得到王羲之《蘭亭序》後,曾詔書法家馮承素、虞世南等人臨摹數本,分賜親貴近臣,之後民間也廣為臨摹。在眾多臨摹本中,尤以馮承素的摹本最為精美。馮承素《摹蘭亭序帖卷》因卷首有傳為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半印小璽,也稱為“神龍本”,它體現了王羲之書法遒媚多姿的藝術風采。不管是間架結構,還是行筆的蹤跡、墨彩的濃淡,都極為自然生動。啟功就曾說,“在流傳後世的各種刻本、摹本中,‘神龍本’最忠于王羲之的真跡。”

[責任編輯:淇心]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