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 > 文化專題

振興戲曲藝術的幾點思考

2015-10-23
來源:人民日報

  劉奇葆

  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傳承着中華民族活態的文化基因,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綻放着奪目的光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歷史征程中,大力振興戲曲藝術,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振興戲曲藝術是時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和繁榮文藝事業的需要

  中國人對戲曲有一種不可替代的情感依賴和原鄉情結。千百年來,城里鄉間,搭台唱戲,構成了中國社會一道獨有的文化風景線。振興戲曲藝術,使之與五千年中華文明相匹配、與氣象萬千的偉大時代相匹配、與億萬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相匹配,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振興戲曲藝術,對于傳統文化藝術薪火相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戲曲是最為集中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形式,吸收融合了詩歌、音樂、舞蹈、美術、服飾、武術等各種文化藝術精華,展現着獨特的中華審美風范。舞台上雖只有一桌二椅,卻能夠“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軍萬馬”,這正是傳統文化藝術寫意美學品格的生動表現。生旦淨末丑、手眼身法步,絲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呈現了傳統文化藝術的迷人風采。可以說,各種戲曲藝術的百花爭豔、代代相傳,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提供了豐厚滋養。

  振興戲曲藝術,對于彰顯價值追求、培植精神家園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部好戲總是思想深刻、精神充盈,能夠讓觀眾明白做人的道理、領悟真善美的內涵,往往可以影響很多人,甚至影響一個地方的生活形態和社會風俗。岳飛戲、關公戲、包公戲、楊家將戲以及新時期以來的許多優秀劇目,都是通過講述是與非、善與惡、忠與奸的故事,褒揚家國情懷、優秀品格、善良人性,生動傳遞了中華民族的崇高價值追求。從這個意義上說,振興戲曲藝術關系到美好道德的弘揚,關系到主流價值的傳播,關系到民族精神的維系。

  振興戲曲藝術,對于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看戲、聽戲、唱戲,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種文化傳統,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像梅蘭芳的京劇《貴妃醉酒》、常香玉的豫劇《花木蘭》、白玉霜的評劇《秦香蓮》、嚴鳳英的黃梅戲《天仙配》、袁雪芬的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等,都堪稱戲曲經典,舞台演出經久不衰,廣大群眾百看不厭。觀眾欣賞戲曲,往往與戲中人物感同身受、沉浸其中,一起笑,一起哭,在看戲聽戲的過程中,獲得了極大的精神享受,同時也受到了藝術的熏陶。在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文化娛樂方式日益多樣的今天,看戲聽戲仍然是許多群眾的重要選擇。

  當前,我國戲曲事業發展態勢良好,一批優秀傳統劇目煥發光彩,一批新編歷史劇成為梨園亮點,一批新創現代戲搬上城鄉舞台。戲曲隊伍涌現出一批拔尖人才,許多年輕新秀崭露頭角。但同時也要看到,戲曲事業發展也面臨不少困難,劇種數量急劇減少、人才隊伍青黃不接、精品力作缺少、基層院團生存艱難等問題比較突出。許多業內人士反映,如果再不抓緊采取措施加以解決,戲曲衰落的趨勢將會加速,戲曲的傳承與發展前景堪憂。

  党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党中央高度重視文藝事業,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為振興戲曲藝術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定文化自信,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大力發展彰顯中國精神、展現中華美學風范的戲曲藝術,推出更多藝術精湛、群眾喜愛的戲曲精品,不斷開創戲曲事業新局面。

  二、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展現戲曲藝術新風貌

  我國千姿百態的戲曲藝術,都是在繼承前人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也都是靠創新創造煥發藝術生命力的。振興戲曲藝術,必須堅持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百花齊放,就是營造積極健康、寬松和諧的氛圍,支持不同劇種、不同流派競相發展,鼓勵一切有利于建設先進文化的戲曲探索成長,保持戲曲藝術的豐富性、多樣性。推陳出新,就是揚棄繼承、轉化創新,處理好“陳”和“新”的關系,做到陳中有新、新不離陳,推動戲曲藝術傳承發展。

  百花齊放、推陳出新,首先是繼承傳統,傳藝、傳神、傳德。只有堅持不忘本根、辯證取舍,系統梳理和傳承中國戲曲的藝術精華、美學精神、價值精髓,才能使戲曲藝術血脈延續、發揚光大。一是傳藝,傳承中華戲曲的表演技藝和傳統形式,如獨具個性的行當絕活、特點鮮明的舞台處理、絕妙精巧的表演片段、耐人尋味的唱腔唱段。二是傳神,傳承中華戲曲的美學精神和藝術神韻,把虛實結合、凝練深沉、內斂含蓄、睿智幽默的特色保留下來,把以形寫神、寫意傳神、形神兼備的風格傳承下去。三是傳德,傳承中華戲曲“戲比天大”、“以德培藝”的優良傳統,弘揚老一輩藝術家的道德修養和人格修為,追求文質兼美、德藝雙馨。當然,對傳統戲曲也應有鑒別地加以對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明顯不符合當今時代要求的,要態度鮮明地予以舍棄。

  百花齊放、推陳出新,關鍵是創新創造,出精品、出名家、出流派。振興戲曲藝術,僅有傳承是不夠的。要在尊重傳統、保持底色、遵循藝術規律的基礎上,堅持因時而變、探索創造,適應時代、服務當代,賦予傳統戲曲新的時代氣息。一是貼近時代,打造精品。在傳承和發展好傳統劇目的同時,關注現實題材,與當下生活緊密聯系,創編出既新鮮又熟悉、既好聽又好學的唱腔旋律,創作出反映時代精神、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戲曲精品。作品是立身之本,創作是中心環節。必須重視創作,集聚各方創作資源,發掘社會創作力量,下大力氣抓好劇本階段的一度創作,抓好導演、音樂、舞美等的二度創作,上演之後還要精心打磨、反復錘煉,努力做到精深、精湛、精良。二是兼收並蓄,創新流派。很多大藝術家,都是身體力行推動融會貫通、創新發展的典范。京劇二百多年,不斷出現的各種流派,還有“三鼎甲”“三大賢”“四大名旦”等,都是創新的結果。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提倡創新、鼓勵創新、支持創新,廣泛學習借鑒不同流派、不同行當、不同名家的經驗,轉益多师、化為己有,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流派,創造出流派紛呈的局面。三是豐富手段,擴大影響。這些年,大量影像技術和數字技術的介入,讓戲曲的欣賞更加便捷、豐富,讓戲曲從劇場走進家庭、走進百姓生活。在堅持戲曲藝術傳統的基礎上,應當積極借助現代傳媒和高科技手段,創新傳播渠道和方式,搭建宣傳推廣展示平台,使傳統戲曲展現新的魅力,擴大戲曲社會影響力。

  百花齊放、推陳出新,還應當善于吸收借鑒國外戲劇有益成果。現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鑒越來越頻繁,戲曲發展必然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滲入。一方面,要拓寬視野、敞開胸襟,積極關注當代國外戲劇發展態勢,學習借鑒國外現代戲劇的實踐經驗和探索成果,推動戲曲藝術更好地向前發展。另一方面,要秉持民族審美特性,不能“撿到籃子里都是菜”。在保留中華戲曲神韻和味道的前提下,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通過借鑒、消化、吸收、再創新,轉化為我們自己的民族藝術。

  三、走向民間、服務群眾,激活戲曲藝術生命力

  走向民間、服務群眾,是戲曲藝術創作生產、繁榮發展的內在要求。但凡有生命力的劇種,都是生長在民間、活躍在民間、變革在民間。評劇、黃梅戲、越劇從草台登上舞台、從地方小戲成長為影響力大的劇種,就是在群眾中演出來的、在市場中闖出來的,是各路名角唱對台戲唱出來的,昆曲、京劇也都是這樣登上大雅之堂的。實踐證明,戲曲走進了群眾就生、離開了群眾就死,只有沉下去、唱起來,才能走天下。

  走向民間、服務群眾,必須把創作紮根在民間,把舞台搭建在民間。現在有一種不好的現象,就是原本產生自民間的戲曲,脫離了人民、脫離了群眾。戲曲應回到民間去,回到發展的源頭去,為民寫戲、為民演戲,演百姓愛看的好戲。要發揚中國戲曲“接地氣”、“重生活”的傳統,一門心思研究生活,一門心思錘煉技藝,一門心思服務觀眾,保持藝術創作常新、藝術生命常青。走進生活深處,從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尋找故事,從人民群眾的審美需要中汲取靈感、提煉主題,使戲曲創作獲得旺盛的生命力。進一步樹立服務意識,堅持重心向下,廣泛開展“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建立健全長效工作機制,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把來源于群眾的戲曲回饋給群眾。

  走向民間、服務群眾,還要處理好“雅”和“俗”的關系。在戲曲發展史上,曾有著名的“花雅之爭”、“雅俗之辯”。這段歷史表明,脫離民間的雅,戲曲就沒有生命力;一味媚俗的俗,同樣會走向死胡同。雅是高雅,高雅也要接地氣,不能孤芳自賞、曲高和寡,應避免台上熱鬧、台下冷清的現象。俗是通俗,通俗也要講品位,不是降格以求、刻意迎合,不能庸俗、低俗,精神不能退場。雅與俗,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影響,戲曲創作和演出,都應力爭雅中有俗、俗中有雅、雅俗共賞。

  四、加強人才培養和觀眾培育,夯實戲曲發展的根基

  對戲曲藝術來說,人才是根本,觀眾是基礎。培養一大批德藝雙馨、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的戲曲人才,培育一大批愛好戲曲、關注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觀眾群體,是振興戲曲藝術的基礎性工作。

  建立健全戲曲人才培養體系。戲曲人才培養有其特殊性,培養周期長、門類行當多,是綜合性強、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要制定戲曲人才培養中長期規划,完善戲曲人才培養結構,既注重名家、名角的打造,又注重各行當、各方面人才的培養,構建層次結構科學合理、專業設置成龍配套的現代戲曲人才培養格局。注重戲曲基本技法、功法的紮實訓練,注重綜合人文素養和文化內功的培養,並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戲校是戲曲人才成長的搖籃,要重視辦好各類戲校,實施戲曲表演專業免收學費政策,落實編劇、導演、作曲、舞美等專業的生均撥款制度,建立有利于吸納優秀人才的綠色通道。

  發揚师徒傳承優良傳統。以师带徒、口傳心授,是傳承戲曲藝術、培養戲曲人才的好傳統好做法。通過科班教育、學校教育一批一批地培養學生,這是必要的,但還應該注重师徒傳承。有了师徒傳承,大师的唱腔風格、表演絕活才能夠得到繼承和發展。歷史上那些名家大师都十分重視收徒傳藝,嚴格選徒、精心培養,傳授技藝、發展技藝,許多人為此奉獻了畢生精力。要充分發揮老一輩藝術家的傳帮带作用,發揮名院名團作用,遴選推出新一代青年拔尖人才,努力带出更好更多的後繼人才。要關注保護戲曲傳承人,做好戲曲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抓緊對他們的從藝資料進行搜集整理,以文字、圖片、錄像等形式進行記錄留存。

  着力培育戲曲觀眾群體。戲曲的發展、成熟、壯大,始終離不開廣大觀眾的喜愛與支持。可以說,一個劇種的發展、一個流派的形成,就是一部戲曲表演藝術家長期與觀眾互動、在觀眾鼓勵鞭策下打磨提升的歷史。現在,戲曲觀眾老化、分流的現象比較突出,年輕人愛看、願看的少了一些,“戲迷”、“戲粉”也不夠多。沒有聽過戲、感受過唱腔之美,是很難親近戲曲的。正如昆曲《牡丹亭》里的一句台詞,“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因此,可以從青少年抓起,做好戲曲教育進大中小學課堂的工作,加強戲曲通識教育,並通過戲曲演出進校園活動,培養一代一代年輕觀眾。要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辦好一批傳播戲曲藝術、普及戲曲知識的欄目節目,更好地吸引和擴大觀眾群體。大力開展戲曲惠民演出,推動戲曲走進普通百姓生活,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戲曲發展、關心戲曲未來。

  五、深化院團改革,增強戲曲發展活力

  戲曲院團是振興戲曲的骨干力量。現在,一些院團由于資產體量小、市場競爭力弱,僅靠自身的力量難以生存發展。解決這些問題,根本上靠改革,出路在深化改革,必須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健全政策保障體系,不斷增強院團自身“造血”功能和發展活力。

  完善院團內部運行機制。這方面改革的目的,是努力讓各類資源向一線傾斜、向藝術骨干傾斜,激發戲曲工作者的創作演出動力,讓創新創造的活力充分涌流、競相迸發。要巩固和拓展已有改革成果,已轉企戲曲院團要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加強成本核算,改進經營方式,建立適應市場競爭需要的藝術生產機制。保留事業體制的戲曲院團要深化內部人事、社會保障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激勵和約束機制,形成自我發展的活力,在面向市場、服務群眾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壯大。

  依托市場探索發展新路。只有面向大眾、依托市場,戲曲藝術才能獲得持久的發展活力。必須着眼群眾需求,建立完善適應市場的新體制新機制,多創作、多演出,不斷拓寬戲曲發展空間。對于地方院團來說,闖市場要“大戲小戲皆宜”,不一定都追求大戲,不能貪大求全。現在下基層演出,小戲更便利,成本更低,也更有市場,同樣受群眾歡迎。應當把大戲、小戲結合起來,大舞台、小戲台結合起來,大市場、小市場都利用起來,讓戲曲藝術充滿生機。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近年來,中央對繁榮發展戲曲藝術等各類文藝事業非常重視,在財政、稅收、土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把戲曲產品納入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由政府購買優質服務提供給群眾,鼓勵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戲曲事業發展,更好發揮政府引導和社會參與的綜合效益。特別是今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延續和擴大了原有的優惠政策,並就實施地方戲曲振興工程、支持劇本創作、推動戲曲進校園、建設村級簡易戲台等工作作出具體可操作的規定。這些政策將為戲曲傳承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戲曲藝術正迎來一個繁榮發展的春天。

[責任編輯:淇心]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