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 > 文化專題

神秘恒星系里有外星文明?

2015-10-28
來源:北京日報

 這幾天,天文學界最大的事件莫過于1500光年外發現的一顆神秘恒星。它的光變模式如此奇怪,以至于有人提出這樣一種解釋:這可能是外星文明跡象。

  到底怎麼回事?新華社記者采訪了率先拋出該發現的“行星獵人”項目科學家、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後王吉。

  恒星的亮度去哪兒了?

  從2009年開始,美國航天局“開普勒”望遠鏡對這顆叫KIC 8462852的恒星持續觀測了4年時間。它距離地球約1500光年,位于天鵝座與天琴座之間,其質量是太陽的1.2倍,表面溫度與太陽類似,但自轉速度較快,一個周期為0.9天,而太陽自轉周期約為25天。

“有一天,有一個天文愛好者聯系我們說,這顆恒星的光變曲線怎麼這麼怪,不像行星也不像其他的,所以我們開始研究它。”王吉回憶說。

  太陽系外行星距地球遙遠,亮度很低,所以人們很難直接觀測。尋找太陽系外行星,主要還是借助凌日現象,即從地球角度看過去,當有行星從所觀測的恒星前面經過,恒星亮度會隨着時間變化而出現周期性變化,形成一個極具規律的光變曲線,據此可推斷行星的大小等性質。

  “KIC 8462852的光變曲線非常奇怪,和‘開普勒’觀測到的其他恒星非常不一樣,最大的光變幅度超過20%,而且不具有周期性。”王吉說。

  “我們聯系了很多行星與恒星方面的專家,他們都覺得這個現象比較奇怪,”王吉說,“我們花了很長時間去找出一種合理的解釋,本來想等一下再發論文,後來覺得既然怎麼想也想不通,那麼就先把文章發出去,讓大家一起來想。”

  果不其然,當這篇題為《恒星的亮度去哪兒了?》的論文被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刊登後,迅速引起廣泛關注。

  最大可能還是彗星作怪

  據王吉介紹,即便有太陽系最大行星——木星那麼大的行星從恒星前面經過,恒星的亮度最大減弱1%,而這顆恒星亮度最大減弱22%;行星導致的恒星亮度變化非常有規律,而對這顆恒星,“‘開普勒’觀測它的4年里,它的亮度變化從來沒有重復過”。

  從高達22%的光變幅度看,這個物體應該遮住很大一塊恒星發出來的光,質量不大,但體積非常大,“比較松散”,彗星滿足所有這些條件。

  “所以我們認為,最有可能的解釋就是,有一顆彗星由于某種原因爆炸或解體造成大量冰或氣體,這些殘留物掠過恒星表面,從而造成了我們看到的光變曲線,”王吉說,“這是目前最合理的解釋。”

  外星人建造了巨大太陽能板?

  雖然王吉等人的論文本身未提到外星文明,但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天文學家賈森·賴特認為,這應該是對KIC 8462852光變模式的另一種解釋。

  賴特在日前提交但尚未正式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出,可能有外星文明在KIC 8462852恒星周圍建造了許多巨大的太陽能板,用來采集太陽能,從而形成了很多科幻小說里描述的“戴森球”。這是弗里曼·戴森發展出的一個概念,即能夠用大量設備將一顆恒星像球那樣包裹起來,以盡可能接收其發出的能量。

  王吉說,“戴森球”也可以解釋KIC 8462852的光變模式,但我們“不傾向于這個解釋,這個有點扯”。

  “我們不能排除地外生命或者文明造成此現象的可能,但我們更傾向于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責任編輯:淇心]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