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夜空中有最亮的星,但有人无处可去

2015-11-02
来源: 凤凰读书

 

夜空中有最亮的星,但人们无处可去。

当代社会最伟大的知识分子、美国籍巴勒斯坦裔文化批评家爱德华•W•萨义德的笔下,满是巴勒斯坦人的悲凉。《最后的天空之后:巴勒斯坦人的生活》出版于1986年,之后多次再版,在全球各地受到欢迎,成为了读者重新审视中东政治和社会冲突问题,理解巴勒斯坦人存在意义和生存权利的一把钥匙。

《最后的天空之后: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是一部思想深度和语言文字质量都堪称精品的佳作,但某种程度上也是无奈之作。这本书书写的现实,即巴勒斯坦人的流离失所,接二连三遭到驱逐,忍受着嘲弄、侮辱、曲解以及最最致命的冷漠,在二战后随着以色列的建国即已出现,在1960年存在,在1980年代……到了当下,也仍旧持续,而同样在中东,两次伊拉克战争制造出了大量的难民,接下来就是叙利亚……难民,难民,难民,人道主义危机一次接着一次,整整六七十年,都成为中东的关键词。

巴勒斯坦人始终觉得困囧,这是很自然的。没有恒久稳定的环境,没有安全感,很难想象人们会想办法去创新创业,去想办法为自己及更年轻的一代作更为可观的教育投资。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可能在各方面的决策考虑中,趋于短期化、短视化,在混乱的状态中循环贫穷。同样的问题而今扩散到了叙利亚,尽管一些欧洲国家承诺接收难民,但接收数量和安置方式并不能让人放心,人们完全有理由担心,发生在好几代巴勒斯坦人身上的事情,会在叙利亚难民身上重现。

无论是巴勒斯坦人,还是叙利亚人,都在承受本与他们无关的地缘政治碎裂、意识形态撕裂、政治和社会激荡的代价。如上段所述,外界带来的冲击,使他们很难做到像以色列人那样拥抱创新。以色列是创新的国度,为什么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就不能是呢?要知道,苹果教父乔布斯正是叙利亚移民二代。

《最后的天空之后:巴勒斯坦人的生活》第一章就发出了对于巴勒斯坦人因国籍身份而遭遇困境这样的不合理现实的控诉。一个碎裂的巴勒斯坦,在20世纪的最后二十年中,也纷纷拥抱了“新消费文化和电子化的经济”,造成“阿拉伯世界中令人吃惊的贫富不均、新旧不等,以及特权阶层和权利被剥夺人群之间的差距”。这种现象的后果是社会团结的失去。而当巴勒斯坦人连基本的文化创造都受到严厉控制的情况下,文化生产之源也被中断。人的存在、国家的存在、文化的存在,统统陷入虚无,萨义德不禁发出了悲切的质问,“我们真的存在吗?我们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我们存在?”

对于欧美国家、中东之外的发展中国家以及以色列来说,巴勒斯坦是“他者”(现在,叙利亚难民对于欧洲人乃至世界其他大洲的人们来说,也是“他者”)。相对稳定居住在以色列控制区,以及以巴双方频发擦枪走火冲突地区的巴勒斯坦人,彼此之间形成的隔阂也相当明显。不同处境下有着同样民族身份的人们,会因为境况的不同,就民族身份、历史,社会认知等很多问题展开争论,陷入更为突出和延续更久的对立。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