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日。「他全心全意地為了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毛澤東一語中的如是評價中山先生。孫先生自己曾言,「我之革命思想,完全得之於香港。」孫中山少時赴港讀書,接觸西方共和思想。17-26歲時,大部分時間都在香港度過,這正是他革命思想的形成時期,故此香港可算是其革命思想的發源地。不僅如此,香港還多次助孫先生逃離危難境地。而多次國內起義,亦都是革命黨人在香港策劃的。在香港島,有一條當年孫中山革命活動遺蹟串聯起來的孫中山史跡徑,漫步此徑,可追憶往事,重溫孫先生成長之歷程和矢志革命之源頭。香港商報記者若笑
「博愛」思想成型
鴉片戰爭后,滿清政府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由於地理優越、交通四通八達,加上殖民地較寬松的政治環境,香港逐漸成為中西文化交流之所,居民也受到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影響。中山先生於1923年2月19日在香港大學演說時指出:「我之思想發源地即為香港。至於如何得之?則30年前在香港讀書,暇時輒镕步市街,見其秩序整齊,建築閎美,工作進步不斷,腦海中留有甚深之印象。」
地鐵港島線西營盤C出口往左拐,便是般咸道官立小學,它的前身是拔萃書院。時間推移到孫先生所言之30年前,那是1883年8月,未滿17歲的孫文經崖口、淇澳島逃離家鄉前往香港,最先入讀的就是這家由聖公會辦的拔萃書院。他當時住宿在必列者士街2號公理會福音堂,因返學稍遠,於1884年4月15日,轉學至更近的歌賦街44號中央書院繼續讀書。城皇街是其每天上下學要走的路,沿著這條樓梯街,數分鐘就可從住地抵達書院。
拔萃書院是英國聖公會所辦的男子中學,孫先生在該校讀書期間結識了美國傳教士喜嘉理博士,課餘從倫敦會長老區鳳墀補習國文。孫中山由於受西方文化和喜嘉理的影響,在公理會受洗入了基督教,為其受洗禮者是喜嘉理牧師。受洗后,孫文署名日新,原取《大學狺湯之盤銘》:「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義,其后區鳳墀為其改號逸仙。孫文在拔萃書院讀書時間雖然不足兩個月,卻入了基督教,這是他個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因為愛人如己的基督教義,對他后來「博愛」思想的形成不能說沒有關系。
1884年至1886年夏,孫文在中央書院讀書。該書院創辦於1862年,1889年改稱維多利亞書院,1894年改稱皇仁書院。中國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何啟、胡禮垣、謝纘泰、王寵惠、陳錦濤等都在該校讀書。該校實行英國的教育制度,其課程中對西方的歷史、特別是英國的介紹比較深入。孫中山在學習西方的歷史中逐漸認識了西方共和國的組織,了解了法國大革命和英國人民與王權斗爭的史實。孫文在該校讀書期間,正值中法戰爭爆發。在鎮南關之役中,中國軍隊戰勝了法國侵略軍,結果卻是清政府向法國求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由此,孫中山萌發了推翻清王朝腐敗統治的思想,「始決傾覆清廷,創建民國之志。」
期間還有一段小插曲,當時孫先生因未得到家長同意就擅自領洗,被兄長孫眉急召赴檀香山而被迫輟學,送到茄荷蕾埠的商店當店員。1885年4月孫文奉父母之命返回家鄉,與同縣的盧慕貞結婚。6月再回香港中央書院復學,但由於缺乏孫眉的經濟支持,沒畢業就於1886年7月31日離開香港中央書院。
習醫時代借醫術以救世
之后經喜嘉理介紹,孫先生入廣州博濟醫院附屬之南華醫科學校半工半讀醫學,是「以學堂為鼓吹之地,借醫術為入世之媒」。1887年10月,香港西醫書院教務長孟生醫生在香港大會堂宣布該院成立,孫文轉到該院習醫,接受醫學訓練。從此,孫文在荷李活道81號香港西醫書院度過了5年的(1887-1892)宿生生涯。到1892年7月,孫文以全校之冠的優秀成績畢業,在同月23日舉行的畢業禮上,接受了教務長康德黎(J. Cantlie)頒發的西醫書院第一名畢業執照。
孫先生曾自述:「予在廣州學醫甫一年,聞香港有英文醫校開設,予以其學課較優,而該地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學校肄業。」香港西醫書院創辦人是何啟(1859-1917年),廣東海南人。他曾留學英國,獲醫學學士和高級法律學士學位。他在該校任法醫學及生理學教授近20年,曾撰文縱論國是,主張改革內政,實行新政,鼓吹民本思想,對孫中山的思想有一定的影響。西醫書院亦是香港大學之前身。
在此期間,孫先生於1890年開始與陳少白、楊鶴齡、尤列等在西醫書院附近的楊鶴齡雜貨店名楊耀記,高談反滿,被店夥計稱為「四大寇」。位於歌賦街8號的楊耀記原址現在是一個熱鬧的排檔,中午時分,人頭涌涌。對面就是著名的食肆九記牛腩,每天都有食客排長龍。而當年此地,有一群熱血青年滿腔赤忱意氣風發,懷抱救國之大志而力圖革命。1891年3月,香港第一家華人自理的基督教堂道濟會堂成立,孫文與該堂200多名教友打成一片,并很快就與該會的年輕教友組成「教友少年會」,孫文是發起人之一。他寫道:「辛卯之春,二月十八,同人創少年會於香港珥珥為公暇茶餘談道論文之地,又復延集西友於晚間在此講授專門之學」,學會致力在全國營造一種提倡西學的氣候,并藉此為改革造勢。
在校期間,孫文亦涉獵群書,知識極廣,同學們給他取名「通天曉」。他常常夜半起床披衣而讀,翻卷忘食,除認真讀書,同時亦為革命作準備。在故鄉他曾做炸藥試驗,在西醫書院又暗地自制炸藥。在校學習時,好友關景良邀孫中山到家里玩。關的母親黎氏對孫文有所耳聞,見了問他:「你志高言大,想做猁什麼官?廣東制臺嗎?」中山先生答:「不是。」「想做欽差嗎?」中山先生又答:「不是」。「然則想做皇帝嗎?」中山先生還是答:「不是」。「那你到底想做什麼?」中山先生斬釘截鐵地回答:「我只想推翻清朝政府,那比當皇上還高、還大」。
投身革命香港成策劃地
1892年3月13日,香港輔仁社成立,舉楊衢雲為會長。1894年11月24日,孫文在檀香山成立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現代革命團體興中會。1895年1月孫文由廣州到香港,2月21日,又在香港中環士丹頓街成立興中會,與香港輔仁文社合併,仍稱興中會,以「乾亨行」做掩護。《興中會章程》由孫文動筆起草:「拯救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在總部成立之際,修訂興中會章程,起草了宣言,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主張。
5月,清政府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孫中山先生集結同志,在當時香港開市最早的西營盤杏燕樓密商進攻廣州大計。還起草了興中會英文對外宣言。興中會到1895年已有3000多會員,計劃重陽節(10月26日)喬裝掃墓人,奇襲廣州,炸毀兩廣總督府,口號是「除暴安民」,紅布纏臂作標誌,首舉紅旗,揭開廣州起義第一仗。還精心設計縫制好青天白日中華民國的國旗,代替清政府的封建主義的黃龍旗。起義前一天,由於判徒告密,從日本運進的600支新式手槍,在海關檢查時被搜出沒收,由香港去的后續起義隊伍,途中受阻推遲到達時間。種種復雜原因,廣州起義失敗。先生在民眾的掩護下,機智地隔天乘小輪船,由廣州經順德,又從香山縣的唐家灣轉道澳門,后抵香港,避過清兵的追捕。但港英當局討好清政府,不容許中山先生在港長居,只短短的停了一天,又輾轉到日本,從此開始了他16年在國外的流亡生活。1899年秋,孫中山派陳少白由日本往香港籌辦《中國日報》,宣傳革命。報館設於中環士丹利街二十四號,該報於次年1月正式出版,到1913年才停刊。在這期間,一直都是宣傳革命的有力工具。中環士丹利街二十四號,即是現在著名的陸羽茶室所在地。其后,多次國內起義,都是革命黨人在香港策劃的,諸如1900年的惠州起義,孫中山曾於7月16日企圖乘船進入香港,但被香港警方監視,不得登岸,只好在船上舉行會議。1907年的潮州黃岡起義及惠州七女湖起義,都是由孫中山派胡漢民到香港協助同盟會香港分會策劃起義的。1911年4月的黃花崗起義,是黃興等人於香港跑馬地策劃的,并由香港運送槍支彈藥往廣州,起義失敗后黃興也是在香港療傷。(感謝商報舊同事梁美儀小姐於孫中山史跡徑的全程導覽,本文部分資料來自中華書局出版的黃宇和教授所撰之《聖經和易經孫文革命》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