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馬會
習馬會”結束了,但其引發的巨大能量波才剛剛開始激蕩。兩岸領導人會面之後,島內民意走勢出現了轉折性的變化。
對兩岸關系,島內一直存在兩種相反的聲音,一種主“和”,一種主“鬥”。“習馬會”之前,主“和”一方正被深度壓抑;之後,“和”聲似乎重新高漲。
2008年以來,兩岸交流日新月異,島內主“和”之聲一直穩穩壓過主“鬥”雜音。直到去年,服貿協議被太陽花學運擱置,主“鬥”派第一次占了上風。隨後國民黨輸掉“九合一”選舉,氣勢一潰千裏,主“和”之聲進一步被壓制。再到臨陣換柱,可以說,藍營尤其是深藍的士氣遭到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打擊。
“習馬會”猶如飛將軍從天而降,對藍營、對主張兩岸和平發展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兩岸關系這兩年之所以進入瓶頸,一大原因是兩岸政治對話遲遲無法開啟,說好的“先經後政”爽了約。主“和”方深感挫折的同時,主“鬥”方趁機抬頭。一片沉寂之中,“習馬會”石破天驚,驅散迷霧。
雖然“習馬會”並未簽署協議或發表聲明,但正如島內知名媒體人唐湘龍所說,“兩岸領導人會面,就是政治,什么名義、什么時間、什么地點,都是政治”。“習馬會”突如其來卻順理成章地開啟了兩岸政治對話,兩岸關系一躍進入深水區。
“習馬會”後的民調數字充分說明了主“和”民意的提升。台灣競爭力論壇民調顯示,63.6%的民眾贊成兩岸領導人建立會面機制。台灣TVBS電視台民調顯示,有55%的台灣民眾認為這次會面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有幫助,比兩岸領導人會面前提高了8個百分點。國民黨“立法院”日前公布的民調顯示,46.1%的受訪者贊成兩岸領導人會面,高出不贊成者逾25個百分點。
主張和平統一的聲音再次響亮起來。台灣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在“習馬會”後表示,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應改為“棄獨、不武、緩統”。他說,台灣除了原住民外都是屬於中華民族的外來者,否認這件事情是數典忘祖,再加上中國已崛起成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強國,台灣已無獨立的條件,即使獨立了,也不會受到國際承認。
“習馬會”讓人看到兩岸關系充滿可能性和希望。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說,從“習馬會”中看到了兩岸的未來,以及“和平、穩定、發展”的契機。“最起碼,我看到雙方領導人願意坐下來,代表正視。”郭台銘說,“習馬會”是“曆史自然的演進,而不是躍進。”
“習馬會”也讓島內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九二共識”的可貴。兩岸領導人以一句“先生”輕騎過關,背後推手正是“九二共識”。這一精彩劇本讓島內民眾印象深刻,加深了對“九二共識”的了解。與之相隨的還有民進黨的又驚又怒。因為蔡英文的“維持現狀”說,在“九二共識”的照妖鏡下已無處遁形。究竟是什么樣的現狀,如何維持?“習馬會”之後,民進黨必須面對無法回避的拷問。
馬英九要去“立法院”說明“習馬會”,民進黨強力杯葛。一邊罵黑箱,一邊卻不讓人說明,心虛寫在臉上。從大陸的角度看,之所以要舉行“習馬會”,是出於兩岸和平、千秋功業的考量。但是,“習馬會”將引發島內民意對於未來的重新思考,則是情理中事。對民進黨而言,此時最該做的也許不是投機取巧和政治操作,而是應該虛心檢討自己的兩岸政策是否經得起事實和時間檢驗。
“習馬會”之後,台灣社會對於兩岸關系有了新的期待,兩岸互動站到了新起點、新平台之上。站在兩岸和平對立面的“台獨”,過去是個偽命題,將來更將進一步丟掉市場。“習馬會”猶如一個鐵樁,立在了兩岸關系當下的關鍵節點之上。(文/黑白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