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1

俄羅斯海軍興衰對中國的啟示

2015-11-17
来源:國際先驅導報

  站在聖彼得堡的涅瓦河口,關於俄羅斯海軍的起源,一目了然。

  右岸是彼得堡羅要塞的三座石頭棱堡。阿芙樂爾巡洋艦邊上的淺藍色建築是納西莫夫海軍學校,這裏培養的中學生是未來的海軍軍官。過幾座橋是海軍學院的灰色大樓,這裏培養海軍中、高級軍官。

  河中小島上建有海外貿易大廳,現是海軍博物館。

  左岸的綠色大樓是冬宮、黃色建築群是海軍司令部、向下遊走是海軍造船廠。甚至涅瓦河中間跑的遊艇也不一般,那是高速水翼船,基於蘇聯時期導彈艇的技術而建造。

  沙皇彼得一世曾經匿名到當時最先進的海上強國荷蘭學習造船技術,回國後,他雄心勃勃地在把首都搬遷到北方,在涅瓦河口荒涼的沼澤地上建立要塞——用大炮保衛造船廠——造船廠生產艦隊——艦隊保護海上貿易——最終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然而,俄羅斯海軍後來幾百年的發展,逐漸偏離了彼得一世最初的計劃的“航線”。

  “大起大落”至今元氣未複

  俄羅斯海軍300年的發展,可以用“大起大落”來形容。

  其中的“鼎盛期”,當屬20世紀70~80年代,蘇聯核力量與美國達到平衡後,蘇聯開始投資建設遠洋海軍,在太空中大量偵察、通信、導航等各種功能的衛星“照耀”之下,蘇聯核動力艦艇巡航在世界各大洋,在地中海、印度洋、東南亞擁有海空軍基地,1986年,北約巴侖支海大演習中蘇聯潛艇編隊對抗美國航母戰鬥群不落下風。

  “衰落期”從上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開始,大量的艦艇退役、報廢,不但沒有資金建造完成最後2艘航空母艦,而且連拆除的錢都沒有。甚至發生了“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爆炸沉沒的悲劇。直到2006年,才有一艘500噸左右的炮艦“阿斯特拉罕號”建成(通常認為500噸是艇與艦的分界)。至今,新護衛艦的柴油機還被德國卡脖子,新驅逐艦同樣受制於烏克蘭制造的燃氣輪機供應,而新航空母艦只有一個概念。法國拒絕交付俄羅斯訂購的2艘兩棲攻擊艦後,俄羅斯也無可奈何。俄羅斯海軍雖然一再宣布各種雄心勃勃的計劃,但在軍事演習和海外軍事行動中,能開動的仍是蘇聯時期建造的老艦。

  新中國海軍建設初期,由於中蘇同盟關系,曾獲得蘇聯方面的諸多幫助,從武器裝備、戰略戰術、編制體制、教育訓練等各方面,也受到了蘇聯海軍的不少影響。數十年過後,在信息時代的今天,走向遠洋的中國海軍,與曆史上的俄羅斯(蘇聯)海軍相比,至少有兩個相同之處:其一,同樣作為大陸國家面對世界頭號海上霸主的層層圍堵;其二、同樣在狹窄的海域之內,有一個曆史上一貫不宣而戰、突然襲擊的鄰居。

  “五要素”決定海軍發展

  我們應該從俄羅斯海軍的發展曆程中獲得那些啟示呢?限於篇幅,這裏只討論以下幾個要點:國家戰略、海外利益、艦隊、基地、聯盟。

  第一,國家戰略。沒有強大的國家,不可能有強大的海軍。蘇聯時期是俄羅斯千年曆史上最強大的時期。到1972年美蘇簽訂限制戰略武器等一系列條約,標志著蘇聯取得了核均勢。這一時期蘇聯核潛艇部隊建設取得了很大進展,但蘇聯海軍仍然不足以挑戰美國的海上霸權。此後的十幾年,蘇聯遠洋海軍進入大發展時期,到20世紀80年代終於可以和美國海軍一較短長,以至於美國總統裏根不得不提出一個“600艘艦隊”的龐大計劃與之抗衡。

  蘇聯國家戰略轉入戰略擴張,是蘇聯遠洋海軍發展的關鍵動力。盡管俄羅斯至今並不承認有一個“南下暖洋”的國家戰略,只把出兵阿富汗稱為“形勢判斷錯誤”,但是,如果我們對20世紀70年代蘇聯在地中海、西亞、北非、東非的活動軌跡做一個整體研究,就會發現一個以波斯灣為中心的包圍圈:在1979年蘇聯出兵阿富汗之前,已經悄悄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右翼”,蘇聯在敘利亞、埃塞俄比亞、南也門已經取得了戰略支點,只待打通阿富汗這個“左翼”,整個中東石油資源就在掌控之中。

  由此可見,國家戰略是海軍發展的指導,但戰略上的冒險和賭博也會給海軍帶來災難。海軍只是國家戰略的一柄利劍,需要一支強大的陸軍配合,否則,即使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也只能在海上孤獨地坐視陸軍的失敗,最終一起陷入戰略衰退。對今天的中國而言亦是如此,中國海軍不但要發展遠洋作戰能力,而且還需要與陸軍、空軍、二炮部隊協調配合。

  第二,海外利益。有強大的國家,也不一定能建立強大的海軍,這是大陸國家經常面臨的困境,比如德國、俄羅斯等。

  一個國家的海外利益需要海軍保護,而海軍的發展建設,又需要綜合國力提供長期支撐。蘇聯從長期軍備競賽直接轉入戰略擴張,沒有時間彌補國內經濟嚴重不均衡,沒有發達的海外貿易,只依賴石油出口獲得海軍發展資金,一旦油價下跌,軍備計劃就受到幹擾。無論是沙皇時代的俄羅斯還是蘇聯,都沒有建立起海外利益與海軍建設的正循環。

  今天的中國處於綜合國力的上升期——建國前三十年建立了軍重工體系,改革開放以來國力又有了長足進步,並在產業均衡、規模龐大的基礎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今天,中國的海外經濟合作、海外貿易等,都足以支撐一支強大的海軍。從某種意義上說,今天中國的短板在於,海外利益——無論是規模還是范圍——都遠遠超過目前中國海軍的覆蓋能力。正因如此,才需要迅速彌補這一經濟與軍事的失衡,方能保障綜合國力的長期增長。

  第三,艦隊。俄羅斯海軍和英國海軍一樣,都有300年的曆史,但從來不是海上霸主,甚至在蒸汽時代的克裏米亞戰爭、日俄戰爭中,俄海軍都有整支艦隊覆滅的記錄。但是到了“核時代”卻一度實現了“彎道超車”。

  美國海軍在二戰結束時擁有1194艘大型艦艇、1256艘兩棲艦艇、41000多架飛機和340萬官兵的龐大兵力。而且率先擁有了核武器,實現了核動力航行。蘇聯海軍在二戰後起點不高,但擁有強大的重工業、核工業和航天工業產業基礎做後盾,在“核武器”時代,由於對軍事革命的戰略指導正確,突出發展核潛艇和潛射彈道導彈,用25年時間,其水下核力量一度超越了美國。

  第四,海外基地。在海軍戰略中,獲取海外基地具有重要價值。俄羅斯龐大的領土由一個內陸的莫斯科公國擴張而來,對海軍建設非常不利的是,其四大艦隊各自孤立,容易被各個擊破。同時,在戰爭初期,除北方艦隊外都容易被封鎖。當蘇聯海軍走向遠洋的時候,通過軍事經濟援助等手段,逐步獲取了越南的金蘭灣、敘利亞的塔爾圖斯港等軍事基地,同時蘇聯艦艇也可以在利比亞、亞丁灣的索科特拉島等處停泊、訓練、演習。盡管和美英全球基地體系比還很薄弱,但畢竟取得了遠洋支點。

  第五,聯盟及夥伴。越是海上強國,越重視聯盟及夥伴的價值。穩妥的、不同形式的聯盟或夥伴關系,能夠大幅節約國家的資源,並加強海軍在海外的保障。未來中國海軍走向遠洋,也仍然需要在航線的末端和中間找到朋友。更何況,今天中國已經擁有了強大經濟實力,與其他國家取長補短。

  “彎道可以超車”,但需事後補課

  俄羅斯海軍從崛起到收縮的300年曆程,給了中國很多啟示:對於力圖發展海軍的大國而言,必須有國家戰略指導海軍建設,各軍種緊密配合;海外利益和海軍建設應形成正循環;應當適度考慮不同形式的海外落腳點和立足點,並借助夥伴國家的力量。

  這其中的關鍵點是,作為後發國家,能否在海軍發展上實現“彎道超車”。在蘇聯時期,蘇聯海軍是在兩種情況下部分實現了“彎道超車”:一、利用技術進步。蘇聯海軍利用核動力、航天技術進步,發展了衛星搜索目標、潛艇隱蔽發射重型反艦導彈的獨特戰術,以對抗美國航空母艦的優勢。這種戰術可以用於戰略防禦,但由於武器用途單一,無法支撐戰略進攻。二、抓住對方的戰略錯誤。但這種超車的限度必須在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的正循環之內。後發國家不宜進行賭博式的造艦競賽。此外,“彎道可以超車”,但事後需要補課。後發國家在部分實現趕超之後,必須建立平衡的海軍、平衡的軍力與財力關系,才能實現國家和軍隊的長遠發展。 (李克峰)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