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3

演绎改革开放后迸发的原始欲望

2015-11-17
来源:搜狐读书

  2015年4月14日 刘晓刚有很强的创作冲动,很难想像他在繁忙的职业生涯中能写下如此大量的文字,在出版长篇小说《夜奴》、《七天》没有几年的情形下,他又推出多卷本的长篇小说《那条割裂生命的河》。这部作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大变动中来看生命欲望的勃发,既创造现实,再造自我,也撕毁自我。

  《那条割裂生命的河》

  这部小说把改革开放之后产生的原始现实和原始欲望生动展现出来,地域色彩非常强烈,西北地域的人物文化性格特色也很鲜明。刘晓刚把西北这片土地上被改革搞活的时代变革所席卷的状态表现出来,对于他来说,那是每一个生命本能的冲动和激发。这些要投身时代变局中的人,由胆战心惊小心翼翼,变得胆大包天,为所欲为。

  小说的叙述富有激情,这是刘晓刚小说的特点,在这部作品他表露感情的方式更加自由自如,他的作品会产生相当强的感染力,这出自他的叙述语言,也与人物的性格和行动相关,与历史的大变动相关。现在我们的写作越来越倾向于冷静的叙述,这当然有一种老到蕴含,表现时代的变动,像刘晓刚这样充满原始热力和激情的写作,是并不多见的。他对他笔下的生活是非常热爱和投入的,才会有这样的激情和激奋。

  《那条割裂生命的河》尤其有一种生命的饱满情绪,整部作品是非常蓬勃的,这种蓬勃性也是中国文学的特色。我们读西方现代小说,是非主观化的叙述,都是以非常冷静方式在书写非常严峻的故事,不动声色地去建构一个故事。在这种激情之下怎么去解读《那条割裂生命的河》,就是欲望之河,本能之河,生命之河。像弗洛伊德的本我,本能就是欲望的涌动,从这个角度可以看那条河是怎么撕裂开生命,是那么原始赤裸,首先是对身体的欲望,只要遇到身体,男男女女都是生命原始迸发出来。

  所有关于欲望的故事刘晓刚都写得非常精彩,我们甚至会觉得这方面的书写有点过分了些,但也不得不为那种生动和精彩所折服。小说里面每翻几页就充满男女生命的碰撞,女人都是那种非常曼妙的,非常丰腴的,充满大地般的身体;男人都是粗矿那种西北的汉子,附着于身体激情之上,如果离开身体激情,很难把那些激情淋漓尽致抒发开,充满了炸裂开的欲望。

  激情与欲望是出于对时代的理解,刘晓刚把改革开放欲望的状况写出来。中国人被压抑了这么多年,突然给了你一种欲望,涌动的机会。被禁锢了这么长的历史之后,他突然间遇到了能够让这条河流开闸放水的方式。这是他的一种写法,我们可以对这种方式做出批评和质疑,但他又确实是想用这种方式表达改革开放欲望的冲动,表达人在金钱和身体面前的欲望,书里面确实把中国人的欲望揭示得淋漓尽致。

  刘晓刚这部小说包含着某种历史批判的力度,这在于他把政治的历史植入欲望的历史。他并非一概在重复“文革”后伤痕文学的叙事,而是作为对历史的一种重新整理,他把更为全面和更具有人情味的生活史与政治史混同在一起来表现。不只是老书记和老高媳妇,他“文革”时候挨斗,但却有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他和老高媳妇建立起特殊的感情。后来有一次突然面临油井爆炸,他俩抱在车底下躲那次劫难,两个人不由自主抱在一起。这种情景写得非常瑰丽,非常奇绝,他会想到躲到大卡车底下,他们有了劫后余生的共同感。直至老书记80岁还想去找已经寡居的老高媳妇,有真实感又有人间的温暖。

  刘晓刚写人物确实非常精彩,但是,小说整体上还是需要结构性的转折,故事要有结局,人物命运要有结局——即使在现代小说意义上的相对结局也要有的,转折的话至少要放到第三卷最后一部分,或者第四卷开始转,一转就要合。现代小说的转折不像古典的,《水浒传》的转也是不成功的。后面就是招安萧条。曹雪芹前面80卷精彩,后面40卷面临结局,就处理得很困难。小说最难的是结尾,要么下重力,无法结束中强行结束;要么渐渐收尾,留下深思和余韵,这就更难。

[责任编辑:淇心]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