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北約總部,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出席新聞發布會。新華社發
作者:陶短房
11月24日上午,土耳其F-16戰斗機擊落俄羅斯蘇-24戰斗機事件,是冷戰結束后,首次發生在北約成員國和俄羅斯武裝力量間的直接軍事摩擦,由此引發全球高度緊張和關注。一架戰斗機雖小,背后卻連接著世界上最大的兩座核武庫,人們當然想知道,這個在微妙時間、地點,發生在微妙對手間的突發性事件,究竟意味著什么。
美國和北約迅速做出了耐人尋味的反應。一方面,在事件性質認定上,它們遵循了土耳其方面宣布的口徑,即俄被擊落軍機在轟炸敘利亞拉塔基亞省境內目標時,曾飛入土耳其領空,并罔顧土方警告。美國總統奧巴馬稱“土耳其有保衛自己的權力”,而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則對土耳其表示聲援,并支持其“捍衛領土完整”,強調“已從多個盟友處核實情報,認定土耳其的說法符合事實”。
另一方面,在事件處理上,它們卻擺出一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姿態。奧巴馬在強調“土耳其捍衛領空權利”的同時,呼吁土耳其和俄羅斯對話解決問題,斯托爾滕貝格則呼吁各方冷靜,設法緩和局勢,并敦促安卡拉和莫斯科建立并保持聯系。
認定土耳其“行為正當”,是確保北約成員國內部團結的政治正確之舉。在咄咄逼人的俄羅斯面前,北約必須在第一時間不含糊地表達支持、保護成員國主權和領土安全的姿態,否則必將面臨更大的內部麻煩,甚至信任危機。烏克蘭危機期間,美國和北約不顧基輔當局百般懇求“見死不救”,卻在俄并未伸出獠牙之際,匆忙向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又派兵、又參演,奧妙就在于后者是北約成員國,而前者不是。
25日,俄副外長里亞布科夫在紐約會晤美國副國務卿戈特莫勒時稱,不期待北約在這一問題上一碗水端平。這句話本身固然是站在俄方立場說的,卻揭示了一個事實,即北約必須表現出對土耳其立場的擔當——哪怕土耳其的說法、做法真的有問題。強調對話、冷靜,則表明北約不想事態擴大,更不希望此事演變為兩個核武庫間的對抗——更不用說全面對抗。相反,北約希望借此契機將沖突防范機制規范化。
事件發生后,原本在許多問題上意見對立的美國民主、共和兩黨要人表示,自烏克蘭危機爆發,俄羅斯和北約國家關系趨緊,俄軍機、潛艇等在北約門檻前的試探性行為顯著增多。北約稱2014年攔截俄飛近北歐成員國領空的俄軍機逾400架次,是前一年的4倍有余,且發生地點遍及北歐、北海、波羅的海,甚至阿拉斯加和加拿大附近(當然俄羅斯也稱,同年攔截飛近自己領空的北約軍用飛機3000多架次,比前一年翻一番)。但由于這些空域是冷戰期間雙方“捉迷藏”的熟悉場地,各方對游戲規則心照不宣,駕輕就熟,可以拿捏較穩。然而,土耳其雖也是北約前線國家,中東目前的局勢卻是前所未有的復雜、叵測,不論土耳其或俄羅斯都是在陌生的場地游戲,擦槍走火的危險自然大增。
北約各國沒人希望北約與俄羅斯間發生全面軍事對抗,在大多數北約政要看來,建立覆蓋全體成員國預防矛盾失控的機制,是更高級別的政治正確。正因如此,事發后許多北約政要和歐美智庫,倡導重開1997年創立但擱置多年的“北約—俄羅斯理事會”論壇,作為北約和俄羅斯間的危機控制平臺。
當然,北約國家內部在大方向上一致,側重卻有所不同:奧巴馬聲稱,之所以擦槍走火,是因為俄在敘利亞對溫和反對派大打出手,力圖借此契機,為自己一直力推卻始終無所建樹的“推翻巴沙爾反恐才能成功”說張目。歐洲成員國的領導人們,則更多強調反恐大局為重、不要影響國際反恐合作,急切想看到俄土間息事寧人。
這顯然和此前的烏克蘭危機、難民危機一樣,是彼此間利益存在落差的結果——和土耳其山水相連的歐洲,最怕的是“打”和“亂”,因為那將禍及自身;隔著大洋的美國,則不免抱著“他人痛癢關我甚事”的態度,更熱衷趁亂為自己撈一筆。
耐人尋味的是,土耳其和俄羅斯對北約的解讀也心照不宣。土耳其在24日當天,把問題提交北約討論,要求“主持公道”時,引用了《北大西洋公約》第四條,“任何一國領土完整、政治獨立或安全受到威脅成員國將共同協商”,而非第五條和第六條“對任何成員國攻擊都將被視作對所有成員國攻擊”,這實際上配合了北約前述兩個政治正確的身段。
俄方一邊咬定“軍機未曾飛入土耳其境內”不松口,認定北約必然拉偏架;一邊也強調準備對話解決問題,同樣擺出一副“我也不打算把事鬧太大”的姿態進行配合。畢竟,兩座核武庫間的摩擦升級,對誰都不那么好玩。